模拟研究:冷速对金属铜Cu凝固微观结构影响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1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3 收藏 469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是2014年由易学华等人发表的,研究了不同冷却速率对金属铜(Cu)凝固过程中微观团簇结构演变的影响。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和Quantum Sutton-Chen(Q-SC)多体势模型,对含有5万个液态铜原子的系统在三种冷却速率下的凝固过程进行了模拟。" 本文探讨的核心知识点包括: 1. **分子动力学模拟**:这是一种强大的工具,用于研究物质在原子或分子水平上的动态行为。在本研究中,它被用来模拟液态铜在冷却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2. **Quantum Sutton-Chen多体势**:这是一种用于描述固体和液体材料中原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在这个研究中,Q-SC势用于模拟铜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帮助理解凝固过程中的结构演化。 3. **冷却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由非晶态向晶态转变的临界冷却速率大约是1.0×10^13 K/s。在这个速率下,系统形成非晶和晶体的混合结构。而不同的冷却速率会改变最终结构,例如1.0×10^14 K/s时形成非晶结构,4.0×10^12 K/s时开始结晶。 4. **微观团簇结构**:凝固过程中,微观团簇结构的演变至关重要。研究通过双体分布函数、Honeycutt-Andersen键型指数法、CTIM-2原子团类型指数法以及可视化分析来揭示这些结构的特征。 5. **键型指数法**:Honeycutt-Andersen键型指数法是一种识别和分析固体结构中不同键型的方法。在本研究中,它被用来分析不同冷却速率下形成的非晶和晶体结构中的键型。 6. **非晶转化温度**:在1.0×10^14 K/s的冷却速率下,非晶转化温度约为673K,这意味着在该温度下,系统转变为以特定键型(如1551、1541、1532、1431)为主的非晶结构。 7. **晶体结构**:在4.0×10^12 K/s的冷却速率下,系统形成以1421和1422键型为主的面心立方(FCC)和六角立方(HCP)晶体结构。1421键型在FCC结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8. **FCC与HCP结构的比例**:冷却速率对这两种晶体结构的比例有显著影响,较低的冷却速率导致FCC结构和由其构成的团簇增多。 9. **相变影响**:冷却速率不仅影响结构转变,还决定了最终结构的稳定性,这对于理解和控制金属材料的制备过程和性能至关重要。 这篇论文对于理解金属凝固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冷却速率来优化材料性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此外,其研究方法和观察结果对于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也具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