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选择、评估与三A特性

0 下载量 14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1.29MB PDF 举报
"供应网络协调机制选择与绩效评估结构研究 (2009年),作者: 赵道致,何龙飞,秦娟娟,孙建勇,发表于《工业工程》第12卷第1期,2009年2月" 在本文中,作者首先提出了供应链协调的定义,明确了在产业群中,特定供应网络具有其内在的边界性。供应链协调的核心是解决各节点企业间的协同问题,以提高整体效率和竞争力。作者通过广泛的文献回顾,列举并系统地归类了供应链协调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源于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决策不一致等。 为了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作者提出了五个关键维度进行控制和评估:1) 资源结构共享性,强调了供应链成员间共享资源的能力,这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协作效率至关重要;2) 决策体系,协调机制需要确保决策的透明度和一致性,以促进共识形成;3) 控制水平,探讨了如何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实现对供应链活动的有效监控;4) 激励机制,设计合理的激励策略可以激发各节点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合作;5) 与SSCM(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切合度,考虑了环保和社会责任等因素对供应链的影响。 评估方法是通过计算每个维度的交易成本增量对特定子供应网络利益的边际贡献率,以此来量化每个维度的效率,并确定优化的方向。这一方法有助于识别出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以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性能。 在此基础上,作者引入了“Tripple-A”特性,即敏捷性(Agility)、适应性(Adaptability)和一致性(Alignment),作为衡量供应链协调机制成功实施的标志。敏捷性关乎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适应性是指供应链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而一致性则是指供应链内部各环节的协同运作。这三个特性共同反映了供应链的动态适应能力和整体性能。 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化对供应链协调机制的理论探索,以及开发更有效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供应链环境。 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供应链协调的理论框架、评估机制以及理想的协调效果,对于理解和改进供应链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