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Socket编程:recv函数详解与TCP/IP协议历史

需积分: 0 4 下载量 6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9 收藏 1.34MB PPT 举报
在"recv函数参数说明-Socket网络编程"这篇文章中,主要讲解了Socket网络编程中recv函数的具体用法和参数含义。recv函数是操作系统提供的一个底层通信API,用于从网络连接(通过套接字socket)接收数据。其四个核心参数如下: 1. `s`:这是已建立连接的套接口,通常是由`socket()`函数创建的,代表了一个网络连接,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 2. `buf`:这是用于接收数据的缓冲区,系统会从网络读取数据并存储在这个缓冲区中。程序员需要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来存放预期的数据量。 3. `len`:缓冲区的长度,表示希望接收的最大数据量。这并不保证实际接收到的数据会等于这个长度,可能因为网络问题或数据不足而接收更少。 4. `flags`:这个参数用于指定接收方式的选项。例如: - `0`:默认情况下,recv()函数按照普通数据模式接收,不进行特殊处理。 - `MSG_PEEK`:用于预览数据,不会改变系统缓冲区中的数据,仅查看指定位置的数据。 - `MSG_OOB`:处理出界(Out-of-band)数据,这些数据不是作为TCP段的一部分到达,可能包含紧急通知或者来自底层设备的消息。 文章还提到了TCP/IP网络编程的基础知识,如Internet的发展历史。它讲述了互联网如何起源于冷战时期的美国,特别是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推动的ARPAnet项目,它是现代互联网的雏形。早期的ARPAnet使用NCP协议,后来由Kahn和Cerf合作开发了TCP/IP协议,其中TCP负责错误检测和纠正,IP则负责网络间的路由和寻址。1983年,NCP被弃用,TCP/IP成为互联网标准,使得不同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 总结来说,本文不仅介绍了recv函数的使用方法,还回顾了TCP/IP协议的起源和发展,对于理解网络编程特别是Socket编程的上下文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