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期末重点:贸易所得、比较优势与政策分析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6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1 收藏 404KB PDF 举报
"厦门大学《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涵盖了国际经济行为与国内经济行为的差异、贸易所得、贸易模式、贸易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讲解了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的李嘉图模型,阐述了贸易的直接原因、相对价格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以及多种产品模型下的竞争优势判断。" 在国际经济学中,国内外经济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涉及的经济体范围和规则的复杂性。国际经济行为跨越国界,涉及多个国家的市场、法规和货币体系,而国内经济行为主要关注单一国家内部的市场动态。本课程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贸易所得、贸易模式和贸易政策。 贸易所得,根据描述,意味着贸易通常对国家整体是有益的,因为它可以提高消费水平,但也可能导致国内收入分配的变化。贸易模式主要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要素禀赋差异和规模经济等因素来解释国家间的贸易结构。贸易政策的探讨则集中在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权衡,分析各种政策的效益和成本,并揭示政策对不同经济群体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倡导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因为自由贸易通常能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消费者福利。然而,实际的贸易政策往往受到国内利益集团的影响,这些集团可能推动保护措施以维护自身利益。 李嘉图模型是解释贸易模式的一个关键理论,它基于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不是绝对优势,而是通过机会成本来衡量的,即生产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种商品。在这个模型中,只有两种商品和两个国家,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每个国家在不同商品上拥有比较优势,通过分工和交换,双方都能获得贸易所得,扩大消费。 贸易的直接驱动力是相对价格差异。在不考虑需求因素的情况下,分析通常从供给(生产)角度出发,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生产点来分析资源分配。贸易后,相对价格会介于两国贸易前的相对价格之间,由世界相对供给和需求决定。 多种产品模型进一步扩展了这一理论,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商品价格(即工资乘以劳动生产率)来判断优势。相对工资的确定不仅受本国相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还与相对劳动生产率有关。运输费用则可能抵消部分专业化的经济效益,影响国际贸易的格局。 《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的核心概念,为理解和分析全球市场的相互依存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