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感知声音原理:从声波到神经冲动

需积分: 33 4 下载量 20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357KB PPT 举报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语音信号处理课件" 本文主要探讨了声音传入内耳的两种途径,以及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原理。声音的传递分为气导和骨导,这两种方式共同作用于人耳,帮助我们感知声音。 首先,气导是声音最常见且主要的传递方式。当声波产生时,它会通过空气传播,首先由耳廓收集,耳廓的漏斗形状设计有助于聚集声音。接着,声音波经过外耳道到达鼓膜,使鼓膜振动。这种振动进一步传递到中耳的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听骨的作用是将空气中的振动转化为液体振动,以降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最后,这些振动通过前庭窗(卵圆窗)进入内耳,刺激基底膜上的毛细胞,导致毛细胞电位改变,进而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送到大脑产生听觉。 其次,骨导是另一种声音传递方式。它是指声波直接通过颅骨传递,使内耳的淋巴液振动,同样激发基底膜上的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这种方式通常在气导受阻时起作用,例如在捂住耳朵时。 人耳的听觉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高效的信号处理器。它能够处理从0.02Hz到20kHz的宽频率范围的声音,尽管不同频率的敏感度有所不同。声压级(dB)是衡量声音强度的单位,人耳的听阈大约在-5130dB,对1kHz附近的频率最为敏感。声压级在60dB时,普通谈话就能被听见。各种环境下的声压级差异很大,如飞机附近的声压级高达140dB,而农村静夜只有10dB。 此外,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负责收集声音,外耳道则作为谐振腔,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有放大作用。中耳内的听小骨负责阻抗变换,确保声音能有效地传递到内耳,同时在高强度声音下提供保护。内耳中的耳蜗含有基底膜,是听觉感知的关键部位,其内部的淋巴液振动会刺激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 声音传入内耳的过程是一个物理和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涉及到声音的传播、转化和感知等多个环节。了解这些原理对于语音信号处理和听力科学的研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