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Socket编程: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与套接字基础

需积分: 13 2 下载量 3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27 收藏 47KB DOCX 举报
网络套接字的分析与使用主要探讨了在Windows系统下利用Socket进行网络编程,特别是在局域网聊天场景中的应用。本文以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作为基础,详细解释了这种模式的工作原理,其中服务器方主动监听并接受来自客户端的请求,而客户端则连接到服务器并发送请求。 1.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在TCP/IP网络中,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核心是异步非对等通信。服务器首先通过`socket()`函数创建一个套接字,设定好通信区域(如`AF_INET`,针对IPv4)、套接字类型(如`SOCK_STREAM`,代表TCP连接)和协议。接着,服务器调用`bind()`函数将套接字绑定到本地的特定端口,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当客户端连接时,服务器使用`connect()`函数,而客户端则通过相同的操作连接到服务器。 2. **基本套接字函数** - `socket()`:创建一个新的套接字,需要提供网络地址族(如IPv4)、套接字类型(TCP或UDP)和协议。 - `bind()`:将创建的套接字与本地地址关联,确保正确地接收和发送数据。输入参数包括套接字号、地址结构(`struct sockaddr_in`)以及地址长度。 - `connect()`(客户端)或`accept()`(服务器):在服务器模式中,`accept()`用于接受连接请求,一旦有新的连接,会返回一个新的套接字号,客户端通过`connect()`与服务器建立连接。 3. **通信流程** - 服务器:先启动,绑定端口后进入监听状态,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一旦接收到请求,使用`accept()`处理并发送应答,然后返回监听状态等待下一个请求,直到服务器关闭。 - 客户端:发起连接请求,连接到服务器的特定端口,发送服务请求并接收应答,完成后关闭连接。 本文通过这些步骤和函数的详细介绍,帮助读者理解网络套接字编程的基本概念和实践,特别是针对局域网聊天这类实际应用场景。后续章节可能会深入探讨更多关于套接字的高级用法,如错误处理、多线程支持以及数据传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