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崛起下的人工智能治理:人格属性与法人制度探讨

0 下载量 11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3 收藏 1.07MB PDF 举报
随着ChatGPT的全球迅速崛起,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服务的治理问题日益关注。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服务,ChatGPT所展现的从具象化到抽象化的思维模式、实用主义的知行观以及独特的网络思维架构,使其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显露出显著的人格属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新的治理挑战,因为现有的制度设计可能不足以应对人工智能人格属性的增强。 现行制度倾向于将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视为责任的核心,这种做法在降低治理成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然而随着技术进步,人工智能的人格属性将更加突出,可能导致治理复杂性和成本的上升。因此,探讨如何通过法人制度进行规制显得尤为重要。法人制度作为一种灵活的法律实体形式,既可以在私法层面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特性,如保护知识产权和合同责任,又能在公法层面确保社会安全,比如数据保护和隐私权。 国家网信办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草案表明了对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发的支持,同时也强调了信息安全立法的重要性。针对ChatGPT这类智能聊天机器人,其主要特征包括思维的动态演变,使得它与传统的工具性定义渐行渐远。未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工智能服务各方主体的法律关系,制定出更为精细的规则来平衡技术创新、用户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具体来说,应考虑以下几点: 1. **法律人格的赋予与限制**:对于具有高度智能的人工智能,是否应该赋予一定的法律人格,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以避免潜在的法律责任问题。 2. **数据隐私与知情同意**:在收集和处理用户数据时,如何确保符合隐私保护法规,并获得用户的充分知情和同意。 3. **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人工智能决策过程的透明度是建立信任的关键,需要制定规则以要求AI系统具备可解释性。 4. **责任归属与风险分担**:明确人工智能服务提供商、开发者、用户之间的责任界限,如何在出现问题时进行有效的责任追究。 5. **持续监管与适应性调整**:随着技术发展,法律法规需要保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以适应人工智能的新变化。 ChatGPT本土化背景下的人工智能人格属性规制,不仅涉及技术和法律的交融,更关乎社会价值观的探讨。未来的社会治理将面临如何在保护创新与保障公正之间找到平衡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