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多元疗法:长期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研究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2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7 收藏 556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是心理学在学校的期刊文章,发表于1992年10月,主题是针对长期选择性缄默症的多元行为治疗方法。由T. Steuart Watson(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和Jack J. Kramer(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共同撰写,通过单个主体的实验研究设计来检验治疗严重、长期选择性缄默症的有效性。" 在本文中,作者探讨了一种针对9岁男孩严重、长期选择性缄默症的综合行为疗法。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儿童心理障碍,表现为在某些特定环境或人群中无法正常说话,尽管在其他情境下可以正常交流。研究采用了塑造技术、多种强化手段、自然后果、刺激消退以及轻微的厌恶刺激来实施治疗。 首先,"塑造"是一种行为技术,通过逐步鼓励更接近目标行为的小步骤来引导个体最终达到期望的行为。在这个案例中,可能意味着从简单的非语言反应开始,如点头或手势,逐渐过渡到口头回应。 其次,"多重强化物"是指使用多种奖励方式来增强和维持目标行为,如玩具、游戏时间或者积极的口头表扬,以提高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 "自然后果"是指让个体体验其行为产生的自然结果,以此作为学习的一部分,而非人为设定的奖惩。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指孩子通过开口说话得到的社会互动的积极反馈,如他人的赞赏或更紧密的人际关系。 "刺激消退"则是一种策略,逐渐减少对个体的外部提示或支持,直到他们能够独立地执行目标行为,如逐渐减少对孩子的言语提示,让他们自己发起对话。 此外,"轻微厌恶刺激"可能是用于增加患者改变行为的动力,这可能包括轻微的不适或不愉快的体验,但要确保不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论文使用了多种基线设计跨越不同环境(家庭和学校)来评估家庭干预的效果,并在学校的环境中应用了A-B-A设计(一种前后对照再返回的实验设计)。家庭干预导致了每个环境中的语言表达数量增加,并促成了向其他场景的泛化。然而,学校干预虽然增加了孩子交谈的人数,但在后续跟踪中并未保持这一进步,也没有在训练环境之外产生泛化效果。 作者分析了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涉及到环境稳定性、强化策略的持久性和一致性,以及学校和家庭环境间的转换问题。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和治疗选择性缄默症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并突显了在不同环境中维持和扩展治疗成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