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B总线写时序详解:SPI入门理解与协议设计

需积分: 50 9 下载量 18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6 收藏 725KB PPT 举报
本文档是一篇关于APB总线写时序与SPI接口入门教程的文章。SPI (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是由Motorola公司最早提出的同步串行外围接口标准,主要用于连接各种外围设备,如EEPROM、FLASH、RTC、ADC以及数字信号处理器等。SPI接口支持两个设备之间的单线双向数据传输,其中Master设备控制数据流,Slave设备响应命令。 在SPI协议中,数据传输分为几个关键时序阶段: 1. SETUP周期:在系统时钟上升沿,地址线、数据线、写信号以及片选信号同时改变,标志着一个新的传输周期开始,即T2到T3的时间段。 2. ENABLE周期:紧接着的时钟周期,Master会在上升沿将PENABLE信号设置为高电平,这一阶段称为ENABLE周期,数据传输在此期间进行。传输完成后,PENABLE信号会下降,表示传输结束。 SPI的工作模式通常采用异步传输,尽管名字中有"同步",但这里的同步指的是数据线上的信号在时钟信号的控制下进行单次位传输。每个传输包包含一个起始位(低电平)、数据位、可选的奇偶校验位以及一个停止位(高电平)。字符长度因字符集而异,例如ASCII码用7位,汉字码则可能用8位。常见的传输速率包括9600bps、19.2kbps和56kbps等。 异步传输方式简化了设计,易于实现,适合字符级别的、低速的通信场景,但通信效率相对较低,因为每个字符传输需要额外的起始和停止位。相比之下,APB总线(Advanced Peripheral Bus)是一种高速总线架构,适用于在处理器和外围设备之间快速交换数据,具有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 在设计和测试SPI模块时,开发者需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时序规则,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一致性。通过Verilog HDL等硬件描述语言,可以实现对SPI模块的逻辑设计,并通过精心编写的测试来验证其功能和性能。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SPI配置和模式,能够提升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