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频处理工作流程详解:从数据准备到储层厚度估算

需积分: 10 4 下载量 10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17.5MB PPT 举报
"本资源主要介绍如何为Workflow设置数据体前缀,并专注于Landmark中的分频处理工作流程,旨在帮助用户理解并掌握分频处理的关键步骤,以建立储层精细模型。" 在进行分频处理的工作流程中,首先要对Workflow进行配置,特别是在Workflow_2_1中设置数据体前缀,这是为了方便管理和识别处理后的数据。接着,通过选择"Output Horizons..."选项,可以启动Autocreate功能来自动创建所需的层位。这一过程对于确保分频处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 分频处理是一种地震数据处理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地震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进而更准确地揭示储层特征。它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频率域操作,分离不同频率成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地质结构。在本章中,重点讨论了分频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准备、初测调谐、二维模块分析、三维流程时窗、目标调谐图、离散频率体以及储层厚度估算。 数据准备是分频处理的第一步,确保输入的地震数据经过精细处理,去除噪声,恢复真实的子波相位和道间振幅信息。这一步对后续分析的精度有直接影响。 初测调谐涉及调整数据以匹配最佳频率响应,确保处理结果符合地质实际。而二维模块分析则允许用户探索不同参数对输出结果的影响,这对新手来说是理解分频处理理论的重要实践。 三维流程时窗的设定是关键,不同的时窗选择会直接影响到频率成分的提取和分析结果。目标调谐图用于确定最佳的调谐频率,以达到最佳的地质解析力。离散频率体的生成则提供了可视化不同频率成分的手段,帮助识别储层特征。 储层厚度估算基于前面的处理结果,通过分析离散频率体,可以更准确地估计储层的厚度和变化,这对于储层建模和储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初学者应从简单的模块分析开始,逐步熟悉各个参数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逐步掌握分频处理的参数化设置,最终能够自信地处理实际的勘探数据。所有这些步骤和技巧,都旨在帮助用户深入理解分频处理技术,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准确性,从而在地质勘探领域取得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