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数据库建设:结合业务需求与ESRI中国的实践

4星 · 超过85%的资源 需积分: 50 18 下载量 19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21 收藏 1.71MB PDF 举报
"该文档是关于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案例分析,特别是如何结合业务需求来建立影像数据库。由ESRI中国(北京)培训中心的邢超主讲,内容涵盖了影像数据库建立的主要原材料、业务需求分析、解决策略、实施过程中的考虑因素以及成果展示。" 在建立影像数据库时,主要的原材料包括Lidar航飞影像、1:2000数字高程模型(DEM)、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DOM),这些数据量庞大,例如本案例中涉及80GB的原始数据,分布于1500个分幅中。业务需求方面,用户期望能有完整的测区视图,并且要求数据能够快速分发,但这两个需求在有限的硬盘空间下存在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采用了“冗余存储”的策略。这意味着将影像数据同时按照镶嵌和栅格目录表两种方式进行存储,以满足完整视图和分发速度的需求。此外,通过JPEG2000的高效压缩技术,有效地减少了数据占用的空间。这一解决方案基于ArcSDE9.x的栅格数据存储和组织方法。ArcSDE使用Geodatabase作为栅格数据的容器,逻辑上以用户视图表的形式存储,每个像元按行/列排列,支持单波段和多波段数据。为了优化存储和查询,栅格数据会被进一步分块,推荐的分块大小为128*128个像元。 在数据库中,每一个分块作为一个独立的记录存储,记录包含分块本身、波段信息和栅格金字塔,以支持不同分辨率的快速访问。这种设计允许在满足用户视图要求的同时,实现快速的数据分发,从而解决了最初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上述策略,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数据的质量控制、元数据的创建、权限管理、备份恢复策略以及系统的性能优化等。最后,通过成果展示小演示,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些解决方案的实际效果,验证其在满足业务需求方面的有效性。 总结来说,这个案例展示了在空间数据库建设中如何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结合现有技术和策略,构建一个高效、实用的影像数据库系统。这不仅需要对数据组织和存储有深入理解,还需要灵活应用各种压缩和优化技术,以平衡性能和存储空间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