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可编程逻辑器件:从PLA到FPGA的发展与比较

需积分: 42 2 下载量 16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7 收藏 8.22MB PPT 举报
本资源主要聚焦于数字逻辑电路和硬件开发中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包括了详细的分类与发展历程。章节内容涵盖了时序电路分析与设计,以及对PLA(可编程逻辑阵列)、PAL(可编程阵列逻辑)、PROM(只读存储器)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不同类型的介绍。 PLA是早期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其结构固定,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配置,提供了基础的逻辑设计能力。相比之下,PAL则具有可编程特性,即用户可以预先设定部分逻辑功能,而其余部分保持固定,这使得设计者拥有更高的灵活性。PROM是一种一次性编程的器件,一旦编程后就不能修改,适用于不需要频繁重新配置的应用。 随着技术发展,出现了GAL(通用阵列逻辑),它的设计更为先进,允许用户在一定范围内调整逻辑功能。进入90年代,FPGA和EPLD(易失性可编程逻辑器件)以及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逻辑设计的灵活性和集成度,支持用户自定义和开发功能模块,体现了数字逻辑设计向用户友好、高度灵活方向的转变。 低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LDPLD)和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的划分,反映了技术在密度上的进步,适应了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此外,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还强调了用户作为设计者的角色,允许他们在软硬件平台上进行逻辑功能的定制化开发,这是数字逻辑设计领域的重要趋势。 本资源详细探讨了从基础到高级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展示了数字逻辑器件在硬件开发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技术进步推动了逻辑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无论是教学还是实践,这部分内容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