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监护系统开发:可行性、需求与设计分析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需积分: 0 92 下载量 14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23 6 收藏 903KB DOC 举报
"患者监护系统-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 在开发患者监护系统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是系统开发计划的制定,这是整个项目的基础。系统定义明确指出,该系统是为了医院而设计的一个分布式计算机病员监护系统,简称PMS。它的主要目标是实时监测并记录病人的生理数据,确保医疗人员能够及时获取病患的状态信息,从而提供更加精确和及时的医疗服务。 接下来是可行性研究,这一阶段需要分析系统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操作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涉及当前是否有足够的技术资源和技术能力来实现这样一个系统;经济可行性则要考虑系统的成本与预期收益是否成正比,以及是否能在预算内完成;操作可行性关注系统是否符合医院的工作流程和管理需求,以及医护人员是否易于接受和使用。 在系统需求分析阶段,首先明确需求分析的任务。功能需求是指系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如实时数据采集、报警功能、数据存储和报告生成等。性能需求则包括系统的响应时间、数据处理能力、稳定性及安全性。系统的运行需求涵盖硬件配置、网络环境和操作系统兼容性等方面。 系统分析建模是需求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流程图描绘出数据流动和处理的路径,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用于详细描述系统中的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实体。E-R图(实体-关系图)用于展示数据模型,定义实体、属性和关系,帮助设计数据库结构。状态转换图则用于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展示不同状态下系统的响应。 总体设计阶段,首要任务是确定系统的物理方案,这可能涉及到服务器的布置、网络架构的选择以及设备的配置。数据库设计是核心,包括数据表的设计、数据结构优化以及备份恢复策略。软件结构设计则包括层次图和HIPO图(Hierarchy Input/Process/Output图),它们用于表示软件模块间的层次关系和处理逻辑,有助于代码的组织和维护。 层次图将系统分解为多个层次,每一层都包含一组相互关联的模块,上层模块调用下层模块的服务。HIPO图则更侧重于描述输入、处理和输出的关系,帮助开发者明确系统处理过程的逻辑结构。 通过以上各个阶段的深入分析和设计,患者监护系统不仅将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也能为病患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监护服务。整个开发过程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的锻炼,每个步骤都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