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顺序表操作:删除与存储结构详解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1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197KB PPT 举报
C语言描述中的数据结构课件主要讲解了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这是计算机科学中基础但重要的概念。线性表被定义为零个或多个具有相同类型的数据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有限序列,具有顺序性、有限性和相同性等特征。在C++中,线性表可以通过一维数组实现顺序存储,这样元素之间的存储位置是连续的,便于访问。 2.2.1部分详细阐述了线性表的操作。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要求所有元素占据连续的存储空间,并保持逻辑上的顺序。计算一个元素的存储地址可以通过首地址加上偏移量(元素索引乘以元素的字节数)来实现。例如,对于长度为n的线性表,其第i个元素的地址计算公式为ADR(ai)=ADR(a1)+(i-1)*k,其中ADR(a1)是第一个元素的地址,k是每个元素占用的字节数。 在编程中,使用一维数组来表示顺序表时,需要注意数组的类型应与线性表元素的类型一致。同时,为了管理线性表的状态,我们需要维护额外的信息,如元素个数或最后一个元素的索引,这些被称为顺序表的长度信息。这可以通过预先设置数组大小并维护一个指向当前元素的指针或者记录最后一个元素的索引来实现。 在C语言中,实现删除操作(如`SeqList::Delete`函数所示)时,需要考虑边界条件,比如检查是否为空表或位置是否合法。如果线性表为空,会抛出"下溢"异常;如果索引超出范围,会抛出"位置"异常。删除操作涉及到元素的移动,即将后续元素向前填充删除元素的位置,然后减小线性表的长度。 总结来说,这个课件内容涵盖了线性表的基本概念、顺序存储结构的实现方式、存储地址计算以及关键操作如删除的实现细节。学习这些知识点有助于理解和应用C语言进行数据结构的处理,特别是在需要高效访问和操作元素的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