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驱动的多自动编码器文本分类模型优化

需积分: 10 1 下载量 4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0 收藏 443KB PDF 举报
本文探讨了一种新颖的文本分类方法——多自动编码器模型设计,由苏峰、王旭等人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发表。传统的文本挖掘研究中,向量空间模型是常用的技术,但它面临着高维度和稀疏矩阵运算的问题,这往往影响了文本分类的精度。为了克服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引入了深度学习中的自动编码器概念。 自动编码器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模型,其目的是通过学习数据的压缩表示来捕捉输入数据的内在结构。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它们能有效地建立起底层信号与高层语义之间的非线性映射,从而在诸如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作者试图将这种优势应用到文本分类任务中,构建了一个多自动编码器模型。 这个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利用自动编码器的特性来处理高维稀疏文本数据,通过非线性变换减少数据的复杂度,进而提高文本分类的准确性。作者以20Newsgroup语料库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多自动编码器模型应用于实际文本分类场景中,包括模型的训练过程、参数调整以及评估指标的选择等。 此外,文章还提及了研究背景下的资助情况,即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青年科研基金的支持,以及作者们的学术背景和联系方式。苏峰作为硕士研究生,专注于模式识别和文本挖掘,而梁艳春教授则是机器学习、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智能领域的专家。 关键词方面,本文涵盖了“机器学习”、“自动编码器网络”、“文本分类”和“玻尔兹曼机”,这些都是文章讨论的主要技术点和研究焦点。从分类号来看,该研究属于自动推理和机器学习领域,同时也涉及到模式识别的理论基础。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文本分类策略,旨在通过多自动编码器模型解决高维稀疏性问题,提升文本分类的性能,并通过实证分析展示了其在具体应用中的可行性。这对于推动文本挖掘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处理大规模、高维文本数据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