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目标检测与跟踪综述:背景建模与表观模型的深度探讨

需积分: 50 3 下载量 16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6 收藏 1.05MB PDF 举报
基于背景建模的目标检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在计算机视觉和视频监控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比较当前帧与预设的背景模型来识别运动目标。整个流程通常包括背景模型的初始化、维护以及前景检测与分割三个步骤。 背景初始化是关键环节,初始模型可以通过选择一段没有明显前景目标的视频帧来建立,但也需考虑实际场景可能存在的噪声和前景目标。例如,Wang等人提出了鲁棒初始化模型,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前景或噪声,而Colombari等人的方法则适用于处理静止目标在场景中的复杂情况。 背景模型的选择和构建非常关键,因为它必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传统的模型如均值滤波、帧间差分和最大最小值滤波被广泛应用,但随着技术发展,统计模型(如ViBe)、聚类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如SC-SOBS和3dSOBS+)、鲁棒子空间模型(如RPCA)和变换域模型等也被提出,这些模型针对光照变化、动态背景等不同挑战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其中,RPCA因其能利用视频帧间的关联关系而在背景分离上表现出色,但可能牺牲了一些实时性能;神经网络模型在精度和计算效率之间寻找平衡,如SC-SOBS和3dSOBS+在ChangeDetection.Net数据集上的表现优秀。 除了模型选择,生成式和判别式跟踪方法也是跟踪技术的重要分支。生成式方法侧重于预测目标位置,而判别式方法则结合了目标检测,两者各有优劣。统计表观建模是判别式方法的一部分,通过对目标外观的统计分析来确定目标的存在。代表性算法如PBAS和ViBe都采用了鲁棒更新模型,以处理光照变化和背景动态变化。 本文对目标检测与跟踪的历史、现状、方法进行了全面梳理,强调了背景建模和表观建模在其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文章还提到了在标准数据集上的性能对比,展示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能。最后,作者指出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例如如何提高实时性能,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合多种模型以应对复杂环境。 基于背景建模的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核心研究方向,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方法优化正在推动其在智能监控、虚拟现实和自主导航等领域的应用进步。
2021-03-31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