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理解相对静态数据区基址

需积分: 47 2 下载量 17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相对地址相对静态数据区基址-编译原理课件" 在编译原理中,相对地址是指一个内存位置相对于另一个已知内存位置(通常是静态数据区的基址)的偏移量。这种地址表示方式常用于程序的编译和链接过程中,特别是在处理程序中的局部变量和数据存储时。当编译器遇到程序中的变量声明或定义时,它会在符号表中为这些变量创建表项,记录它们的相关信息。 描述中提到的"6.2.1 说明语句"和"6.2 常用语句的翻译"部分,涉及到的是编译器如何处理程序中的声明和定义。说明语句是编程语言中用于声明变量、函数等的语句。在编译过程中,编译器会解析这些语句,对每个局部变量或名字,它会在符号表中建立相应的表项。符号表是一个重要的数据结构,用于存储程序中各种标识符(如变量、函数名)的类型、作用域、嵌套深度以及它们的相对地址。这里的相对地址通常是指变量在内存中的位置相对于静态数据区基址的偏移量。在函数调用时,局部变量通常被分配在栈上,其地址就是相对于栈顶(即活动记录中局部数据区基址)的偏移。 在编译原理的课程中,辛明影教授讲解了设计和构造编译程序的理论与方法。课程内容涵盖编译器的基本结构、高级语言及其语法描述、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技术、语法制导翻译、程序运行时的存储分配问题、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多个方面。课程的设计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结合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实验深入理解编译器的工作原理。 编译过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词法分析阶段识别出源程序中的单词,语法分析阶段构建抽象语法树以验证语法结构,语义分析则确保程序的逻辑含义正确并生成中间代码。中间代码是一种与机器无关的表示形式,便于后续的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代码优化阶段通过各种技术提高目标代码的效率,最后代码生成器将中间代码转换为特定机器架构的目标代码。 通过学习编译原理,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将高级语言源程序转化为机器可执行的指令,理解程序在内存中的布局和管理,这对于理解和编写高效、优化的软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门课程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预备知识,如形式语言与自动机、至少两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以及数据结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