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峰后蠕变试验解析沿空留巷底鼓控制策略

0 下载量 16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2 收藏 326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岩石峰后蠕变试验在沿空留巷底鼓研究中的应用,针对沿空留巷稳定阶段的底鼓问题,作者进行了深入的定量分析。峰后蠕变是指在岩石受到峰值应力作用后,应力释放后发生的缓慢塑性变形,这种蠕变现象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煤炭开采中,沿空留巷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二次回采的效率和安全性。 首先,作者通过岩石峰后蠕变试验,考察了损伤程度对蠕变行为的影响。实验发现,损伤程度较小的岩体,其蠕变速率较低,这意味着它们能更长时间地保持自稳状态,不易发生底鼓。这提示我们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岩体的损伤,以延长巷道的稳定性。 其次,围压增量也被证明对岩石峰后蠕变性态有显著影响。增加围压可以降低峰后岩体实际承受的等效应力,从而改善其蠕变性能,有助于控制底鼓。反之,如果围压降低,会加剧岩体的蠕变,增大底鼓的风险。因此,合理的围岩管理是防止沿空留巷底鼓的关键策略之一。 试验采用MTS815型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通过预加载、位移加载和恒载蠕变三个阶段的测试,分别在不同围压和损伤程度下进行,以揭示这些因素对底鼓的具体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沿空留巷稳定阶段的底鼓主要表现为底板破裂区的峰后岩体在蠕变失稳后,破坏块体沿破裂面发生显著滑移。 总结来说,本文通过岩石峰后蠕变试验,得出了沿空留巷稳定阶段底鼓的主要成因是底板破裂区峰后岩体的蠕变变形和随后的失稳滑移,以及损伤程度和围压增量对其的重要影响。这对于优化留巷设计、施工方法以及制定有效的底鼓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