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程序存储管理与编译过程解析

需积分: 32 8 下载量 16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3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存贮管理-编译原理课件" 在计算机科学中,存贮管理是编译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内存资源。编译器在将高级语言源程序转换为目标代码的过程中,不仅要确保语法的正确性,还要处理运行时的数据对象的存储分配。这一过程涉及多个阶段,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以及目标代码生成。 在编译过程中,"存贮管理"主要出现在第六章,即程序运行时的存贮分配问题。这涉及到如何为变量、数组、函数等数据结构分配内存,以及如何在程序执行期间管理这些内存。例如,在给定的描述中,`PROCEDURE sub(x,y:real);` 是一个过程定义,其中 `VAR` 关键字声明了局部变量 `i`, `j`, `a`, `e`, `f`。在编译时,编译器需要决定这些变量在运行时的内存布局,确保它们的生命周期得以正确管理,例如在过程调用前后进行适当的内存分配和释放。 编译器的基本结构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词法分析器:读取源代码并将其分解为一个个有意义的符号,如关键字、标识符、常量和运算符。 2. 语法分析器:基于已知的语法规则,将词法单元组合成符合语法规则的语法结构,如抽象语法树(AST)。 3. 语义分析器:检查源代码的语义,确保其逻辑正确,同时进行类型检查和存储分配。例如,对于过程 `sub` 中的变量 `i`, `j`, `a`, `e`, `f`,编译器会在这一步确定它们的类型和存储需求。 4. 中间代码生成:编译器通常会生成一种中级表示,如三地址码或四元式,便于后续的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5. 代码优化器:对中间代码进行改进,以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比如消除冗余计算、提升局部变量的访问速度等。 6. 代码生成器:将优化后的中间代码转化为特定机器架构的目标代码,这涉及到内存模型、寻址方式和指令集的考虑。 教学设计方面,课程强调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以问题驱动学习,通过课程设计实践项目来增强理解,并通过实验扩展课堂理论。此外,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编译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未来处理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间的转换奠定基础。 预备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形式语言与自动机、至少两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以及数据结构的基础。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实现编译器的各个阶段,特别是涉及存储管理的部分。 总结来说,存贮管理在编译原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确保程序的高效运行和内存的有效利用。通过学习编译原理,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这个过程,从而更好地设计和优化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