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电路中的闩锁效应及其防止策略
需积分: 50 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11-24
收藏 436KB PDF 举报
"CMOS电路结构中的闩锁效应及其防止措施研究"
在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中,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器件特征尺寸逐渐减小,CMOS电路结构中的一些潜在问题也日益显现,其中就包括所谓的“闩锁效应”(Latch-up Effect)。本文将深入探讨闩锁效应的产生机制、触发方式,以及采取的保护措施和工艺防止策略。
闩锁效应是由于CMOS电路内部的寄生结构——寄生双极型晶体管(Parasitic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简称BJT)被激活而产生的。当这个寄生BJT处于导通状态时,它会在电源(VDD)和接地(GND)之间形成一个低阻抗通路,导致大量电流流过,从而可能烧毁芯片。这一现象对微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触发闩锁效应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电荷注入,例如通过电磁脉冲或静电放电事件;二是内部节点电压超出预设范围,导致寄生BJT的基区和发射区之间的PN结被正向偏置。为了防止闩锁效应,我们需要理解并满足避免其产生的条件,包括确保电路在正常操作条件下,寄生BJT不被激活。
从版图设计的角度,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抑制闩锁效应:
1. 增加隔离区域:增加衬底接触和深沟槽隔离(STI)等隔离结构,以减少寄生BJT的形成可能性。
2. 优化电源/地线布局:合理布置电源和地线,降低感应耦合,防止电荷注入。
3. 设计保护电路:如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保护电路,可以在发生静电放电时提供保护,避免触发闩锁。
工艺层面的防止措施包括:
1. 使用低电阻衬底:选择低电阻的衬底材料,可以减少寄生BJT的集电极电阻,降低导通电流。
2. 控制掺杂浓度:精确控制P阱和N阱的掺杂浓度,以减小寄生BJT的发射区和基区的面积。
3. 改进制造工艺:如使用浅结技术,限制扩散区的深度,以减少寄生BJT的形成。
此外,还有其他关键技术方案用于抑制闩锁效应,如采用低阈值电压工艺、引入多晶硅栅氧化层增厚等。理解和防止闩锁效应对于确保CMOS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通过综合运用版图设计技巧和工艺优化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规避这一潜在的危害,保障集成电路的安全运行。
2020-05-04 上传
2023-05-20 上传
2009-10-14 上传
2023-07-14 上传
2021-09-15 上传
2023-07-26 上传
2023-07-14 上传
liming7516
- 粉丝: 1
- 资源: 3
最新资源
- Raspberry Pi OpenCL驱动程序安装与QEMU仿真指南
- Apache RocketMQ Go客户端:全面支持与消息处理功能
- WStage平台:无线传感器网络阶段数据交互技术
- 基于Java SpringBoot和微信小程序的ssm智能仓储系统开发
- CorrectMe项目:自动更正与建议API的开发与应用
- IdeaBiz请求处理程序JAVA:自动化API调用与令牌管理
- 墨西哥面包店研讨会:介绍关键业绩指标(KPI)与评估标准
- 2014年Android音乐播放器源码学习分享
- CleverRecyclerView扩展库:滑动效果与特性增强
- 利用Python和SURF特征识别斑点猫图像
- Wurpr开源PHP MySQL包装器:安全易用且高效
- Scratch少儿编程:Kanon妹系闹钟音效素材包
- 食品分享社交应用的开发教程与功能介绍
- Cookies by lfj.io: 浏览数据智能管理与同步工具
- 掌握SSH框架与SpringMVC Hibernate集成教程
- C语言实现FFT算法及互相关性能优化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