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脱氢酶基因多态性与变形链球菌致龋力关系研究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3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3 收藏 714KB PDF 举报
"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乳酸脱氢酶遗传多态性研究" 本文深入探讨了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临床分离株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细菌致龋力和酶活性的关系。乳酸脱氢酶是变形链球菌的关键毒力因子,它在细菌产酸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酸是导致龋齿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选取了高龋组和无龋组的变形链球菌样本,分别有34株和36株,同时考虑了乳酸脱氢酶的高活性和低活性菌株(各24株和21株)。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LDH的结构基因ldh,并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以及测序分析来研究基因的多态性。 结果表明,使用MseI酶切ldh基因时观察到了A和B两种基因型,但在其他几种限制性内切酶(HphI, MnlI, DdeI, NlaIII和AluI)的作用下未发现多态性。统计分析发现B基因型在无龋组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高龋组(P<0.05),并且在不同酶活性组间,B基因型的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活性组B基因型的比例较高活性组更高。这提示乳酸脱氢酶基因多态性可能与龋病的低敏感性有关。 测序结果显示,特定的碱基突变导致了酶切位点的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基因型。这意味着虽然LDH基因在大多数临床分离株中相对保守,但仍有碱基变异存在。这些变异可能影响LDH的活性,进而影响变形链球菌的致龋能力。 该研究揭示了乳酸脱氢酶基因多态性与酶活性差异之间的关联,为理解变形链球菌的致龋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这些发现对于龋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如通过基因工程改造降低LDH活性的菌株,以实现龋病替代疗法,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这些基因型差异如何具体影响细菌的生理功能和宿主的龋病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