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A:线性表的顺序存储实现与操作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2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1 1 收藏 528KB DOC 举报
"该实验报告详细介绍了线性表的顺序表示和实现,主要涉及线性表的逻辑结构特征、顺序表的特点以及C语言中的类结构表示。实验使用VC++6.0作为开发环境,通过编写主函数及相关的插入、删除算法来实现线性表的操作。" 线性表是一种基本的数据结构,它由n(n>=0)个相同类型元素构成的有限序列。在逻辑结构上,线性表具有以下特征: 1. 存在第一个元素,称为表头;也存在最后一个元素,称为表尾。 2. 除了第一个元素外,每个元素都有且仅有一个直接前驱元素。 3. 除了最后一个元素外,每个元素都有且仅有一个直接后继元素。 顺序表是线性表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它的特点是逻辑上相邻的元素在物理存储上也相邻。这种存储结构称为顺序存储结构,其优点在于访问元素快速,因为可以通过简单的算术运算(如索引)直接定位到元素。缺点是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需要移动大量元素,效率相对较低。 在C语言中,我们可以使用结构体来表示顺序表。例如,如实验报告所示,定义了一个名为`SqList`的结构体,包含三个成员: - `ElemType* elem`:存储线性表中元素的数组,类型为`ElemType`,用于存储线性表的元素。 - `int length`:当前线性表的长度,即实际存储的元素个数。 - `int listsize`:当前分配的存储容量,以`sizeof(ElemType)`为单位,表示数组能够容纳的最大元素数量。 为了动态管理这个数组,通常会设置初始分配量(如`LIST_INIT_SIZE`)和分配增量(如`LIST_INCREMENT`),当数组空间不足时,会按照增量进行扩展。 实验中,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1. 编写主函数:这是整个程序的入口点,负责调用其他函数并控制流程。 2. 初始化建空表:创建一个空的顺序表,长度为0,分配一定的初始空间。 3. 插入算法:在指定位置插入一个元素,需要考虑当数组满时如何扩展空间。 4. 删除算法:删除指定位置的元素,需要调整后续元素的位置。 实验过程中,还会涉及到错误处理和状态返回,如使用`Status`类型表示函数的返回状态(如`OK`表示成功,`ERROR`表示失败),以及定义特定的错误代码(如`INFEASIBLE`表示操作不可行,`OVERFLOW`表示溢出)。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并掌握顺序存储结构的实现方法,包括如何在C语言环境中动态管理和操作数据。这对于理解和应用数据结构有重要意义,为后续更复杂的数据结构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