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学概览:起源、发展与定义

需积分: 9 26 下载量 5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850KB PDF 举报
"本章小结-编程语言实现模式【高清版】" 在这一章的总结中,我们聚焦于编程语言的实现模式,虽然没有提供具体的编程语言细节,但可以从描述和标签中推测出讨论可能涉及了如何将理论概念应用于实际的机器人学中。蔡自兴教授的《机器人学》第三版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定义,帮助我们理解机器人学的基础和发展。 首先,机器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式控制装置,然而,“机器人”这个词最早是由卡雷尔·凯培克在1920年的科幻作品中提出的。随着技术的发展,阿西摩夫在1950年的小说中引入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这成为了后续机器人伦理和设计的基石。1962年,Unimate的诞生标志着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到来,开启了机器人产业的新纪元。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机器人学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尤其是在日本,它迅速成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王国”。机器人不再局限于工业领域,而是广泛应用于科技和国防等多个方面,促成了新学科——机器人学的形成。同时,机器人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迈进。 在讨论机器人的定义时,我们可以看到多种表述,这些定义强调了机器人的自动化、可编程性、多功能性和对人类指令的响应。例如,英国简明牛津字典将机器人定义为具有智力但不具人格的自动机;美国机器人协会(RIA)强调其可编程序动作和多功能特性;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JIRA)特别提到了工业机器人与人类劳动的替代作用;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和国际标准组织(ISO)的定义则更侧重于机器人的自动化控制、编程能力和多轴运动能力。 从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可以提取出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 1. 机器人学的历史发展,包括起源、重要里程碑和主要发展阶段。 2. 机器人学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如机器人产业的兴起和广泛应用。 3. 阿西摩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及其在机器人伦理中的重要性。 4. 不同定义中体现的机器人特征,如自动化、可编程性、多功能性和人机交互。 5. 机器人技术的未来趋势,特别是智能化的发展。 这些知识点为我们理解机器人技术的本质、历史背景和未来前景提供了基础。在学习编程语言实现模式时,结合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