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NAT的P2P通信:洞穿技术分析

需积分: 10 2 下载量 2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11-01 收藏 881KB PDF 举报
"本文详细探讨了在使用网络地址转换(NAT)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点对点(P2P)通信的穿透技术,特别是‘打洞’策略。文章由Bryan Ford、Pyda Srisuresh和Dan Kegel共同撰写,深入分析了一种简单但非常实用的NAT穿透技术——打洞,它对于UDP通信的理解较为充分,并进一步展示了如何可靠地应用于TCP流的建立。通过对多种部署的NAT设备进行测试,研究发现约82%的NAT支持UDP的打洞技术,而大约64%的NAT支持TCP流的打洞。" NAT(网络地址转换)是现代互联网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技术,它允许私有网络中的设备通过共享一个或少数几个公共IP地址来接入互联网,从而解决了IP地址短缺的问题。然而,NAT的存在给P2P通信带来了挑战,因为P2P网络中的节点通常无法直接通过全球唯一的IP地址相互找到。 打洞技术是一种解决NAT穿透问题的策略。在UDP通信中,打洞的基本原理是利用NAT设备的一致性行为,即NAT会记住从内部网络发出的首条连接请求,并在后续接收到相应源IP和端口的数据包时将其转发到内部网络。打洞技术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步骤:首先,两个位于NAT后的对等体各自向公共服务器发送请求,记录对方的公网IP和端口;然后,它们各自向对方的公网IP和端口发送数据包,NAT设备根据之前记录的信息将这些数据包转发到内网的对等体。 本文扩展了打洞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UDP,还探讨了如何在TCP流中应用打洞。TCP的连接建立过程更为复杂,因为它需要三次握手,但作者表明,通过精心设计的同步机制,打洞同样可以应用于TCP,实现P2P连接。 通过广泛的实地测试,作者收集了不同NAT设备对打洞技术的支持情况数据。结果表明,尽管并非所有NAT都支持打洞,但有相当一部分设备能够成功支持,这为P2P通信提供了可能性。对于UDP,约82%的NAT设备支持打洞;而对于TCP流,这一比例略低,约为64%。这些发现对于理解NAT穿透的可行性以及设计和优化P2P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Across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s"这篇论文为P2P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详细解释了打洞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并提供了实际部署环境中的测试结果,有助于推动NAT穿透技术的发展和P2P网络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