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电法勘探线长度与测深关系研究

0 下载量 8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2 收藏 856KB PDF 举报
"高密度电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煤矿富水性超前探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技术基于常规电阻率法,通过多路转换器实现电极的自动化操作,以测量地下的视电阻率。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某煤矿的实地考察,分析了高密度电法中勘探线长度对探测深度的影响。" 高密度电法是一种利用地下介质电阻率差异来探测地质结构的方法。公式ρ=KΔV/I 描述了地下视电阻率ρ的计算,其中ΔV是电位差,I是供电电流,K是与电极间距相关的装置系数。这种方法的布极方式多样,本文采用的是温纳剖面模式,电极间距按隔离系数递减,以进行测深测量。 实验中,选取了300、600、900、1200米四种不同的勘探线长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勘探线长度与测深成正比关系,对应于这些长度的探测深度系数分别为0.353、0.467、0.496和0.408,均在1/3至1/2之间。这表明,增加勘探线长度可以提高探测深度。同时,最大隔离系数的变化(分别为6、16、24、24)也影响了深度系数,随着隔离系数增大,探测深度也随之增加。 不同长度的勘探线对异常形态的揭示能力也有所不同。较长的勘探线能探测到更深的异常,但可能会改变某些异常的形态,对深度异常的解释带来挑战。例如,随着勘探线长度的增加,一些浅部异常可能被深部异常所掩盖,或者原本独立的异常可能会合并,这对地质解释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数据处理方面,本文使用了G3RTomoV5.0高密度处理软件,该软件提供了从数据采集到成像的一整套流程,有助于更准确地解析地下的电阻率分布。通过这样的处理,可以生成三维电阻率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 高密度电法的探测深度受到勘探线长度、电极间距和隔离系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地质目标和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勘探线长度,以确保有效且准确的地质探测。此外,对异常形态变化的理解和处理也是保证地质解释质量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