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与聚类分析详解

需积分: 9 4 下载量 13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31 收藏 1.32MB PPT 举报
"这份资料主要介绍了模式识别中的聚类分析,包括距离聚类的概念、相似性测度、聚类准则以及几种常见的聚类算法,如基于距离阈值的聚类、层次聚类法和动态聚类法,并强调了聚类结果的评价重要性。" 模式识别是一种数据分析技术,旨在将数据自动分类到不同的组或类别,而无需预先知道类别信息,这被称为非监督学习。在模式识别中,聚类分析扮演着核心角色。 **2.1 距离聚类的概念** 聚类分析是基于样本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的方法。每个样本可以看作是特征空间中的一个点,通过计算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来衡量它们的相似性。距离越小,表示两个样本越接近,也就越相似。在n维特征空间中,样本由n个特征值组成,形成一个n维向量。 **2.2 相似性测度和聚类准则** 相似性测度是评估样本间相似程度的标准,常见的相似性测度有距离,如欧氏距离。欧氏距离是最直观的距离计算方式,适用于各特征向量在同一物理单位下的情况。如果不同特征的单位不一致,可能会影响聚类结果。 **2.2.1 欧氏距离** 欧氏距离是两个样本点在n维空间中直线距离的平方根,计算公式为所有特征向量差的平方和的平方根。它是最简单的距离度量,但可能受到特征尺度的影响。 **2.3 基于距离阈值的聚类算法** 这种算法通常设定一个距离阈值,将那些距离小于阈值的样本归为同一类。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可能因阈值选择不当而导致聚类效果不佳。 **2.4 层次聚类法** 层次聚类法分为凝聚型和分裂型,它通过不断合并或分裂聚类来构建层次结构,最终形成树状的聚类谱系图。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关于数据集整体结构的信息,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2.5 动态聚类法** 动态聚类法如K-means,是迭代过程,先随机选择初始的聚类中心,然后将样本分配给最近的聚类中心,再更新聚类中心,直到达到某个停止条件。K-means算法简单且效率高,但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敏感。 **2.6 聚类结果的评价** 聚类的质量不能仅凭直觉判断,需要通过评价指标如轮廓系数、Calinski-Harabasz指数等来量化。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评估聚类的紧密度和分离度,从而判断聚类的效果。 总结来说,模式识别中的聚类分析是通过计算和比较样本间的相似性来进行分类。选择合适的相似性测度、聚类算法和评价标准对于获取高质量的聚类结果至关重要。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数据特性调整参数,以达到最佳的聚类效果。对于想学习模式识别和聚类分析的人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和方法是基础且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