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聚类: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方法详解及BIRCH应用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26 收藏 688KB PDF 举报
层次聚类是一种基于划分的聚类方法,它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来组织数据,从而实现聚类过程。层次聚类的基本原理是逐步合并相似度高的样本或类,直至所有数据归并为一个大类或者达到预设的类数。它主要包括凝聚型层次聚类(agglomerative)和分裂型层次聚类(divisive)两种形式。 凝聚型层次聚类,又称为自下而上(bottom-up)方法,从每个个体开始,通过不断寻找最相似的点进行合并,形成类别的层级结构。常用的链接度(linkage)方法包括最短距离法(single linkage)、最长距离法(complete linkage)、中间距离法(average linkage)和类平均法(ward’s method),其中类平均法因其良好的单调性和适度的空间扩张/浓缩特性,通常被广泛采用。 分裂型层次聚类则相反,它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从一个大类开始,通过分割相似度较低的部分,逐步细化类别。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凝聚型还是分裂型,取决于数据的特点和目标类别的数量,可能需要权衡效率和准确性。 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层次聚类可能会遇到性能瓶颈,因此出现了像BIRCH(Balanced Iterative Reducing and Clustering Using Hierarchies)这样的改进算法,它结合了层次方法和迭代减少,尤其适用于数值型数据。ROCK(A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Categorical Attributes)针对类别型数据设计,强调适应不同类型的数据特征。Chameleon(A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lgorithm Using Dynamic Modeling)则采用了动态建模的链接度方法,以提高算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层次聚类的效果,层次聚类常常与其他聚类方法结合,如循环定位(repeated bisectioning),这样可以弥补单一层次聚类方法的不足,提供更准确的聚类结果。层次聚类以其直观的层次结构和灵活的链接度选择,为不同类型的聚类任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2023-03-2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