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自尊与运动归因倾向:自我认知的作用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5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6 收藏 279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自我认知与运动归因倾向性的关系,由作者罗湘林在湖南师大体育学院的研究背景下展开。自我认知,作为个体对自己的多方面认识,是社会认知加工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它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方式和行为。社会认知加工心理学认为,人们通过不同的判断标准形成不同的自我认知类型,这与个体的特定行为有着密切关联。 归因理论,尤其是温纳的“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在心理学界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理论强调了行为结果的归因如何影响个体的情绪、期望、动机和行为。在体育运动领域,运动归因的应用变得日益普遍,通过归因训练,可以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并对其效能期待和情绪反应产生积极影响。例如,格罗夫的研究显示,强调暂时努力而非能力归因对提高运动表现效果更显著;王斌和马红宇的研究也证实了理想化的运动归因训练能显著提升体育学习效果。 然而,尽管运动归因指导在实践中表现出色,但也存在忽视个体差异的问题。如果指导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到每个运动员的自我认知特点和自尊水平,可能导致归因指导效果不理想。研究表明,不同自尊水平的个体可能有不同的运动归因倾向性。因此,本文建议在运动训练中的归因指导应以运动员的个体特质为基础,确保指导更具针对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归因理论的优势,推动运动员的心理成长和运动表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