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矿区煤层气控气因素深度剖析:山西组与太原组对比

1 下载量 10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2 收藏 786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柳林矿区煤层含气量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对沉积作用、煤层埋深、灰分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水文地质和顶板岩性这两个关键因素上。作者运用了灰色关联和相关分析等数学方法,深入探究了煤层顶板20米范围内岩性的组合效应,以此来揭示柳林矿区煤层气的成藏机制。 首先,对于山西组3+4号煤层,其含气量的变化遵循了一般规律。研究发现,这个煤层的含气量受封闭型岩性(如泥岩)的影响最为显著,这种类型的煤层气属于陆相地层气压封闭型成藏模式,即煤层气的形成和聚集主要受到地壳运动和地层压力变化的控制。 其次,太原组8+9号煤层的情况有所不同。这里的煤层含气量与煤层的埋深、灰分以及直接顶板岩性之间的关系并不直接,而是与顶板灰岩的厚度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这种情况下,煤层气的成藏类型被判定为海陆交互相地层水压封闭型,意味着气体的形成和保存主要受到海洋和陆地交互作用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 通过对这两类煤层的对比分析,研究者得出了结论: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岩性组合对煤层气的含量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对于柳林矿区的资源评估和开采策略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对于理解和优化煤层气的勘查、开采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我国煤层气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控制因素,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