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北部湾经济圈城镇体系分形研究及发展策略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7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298KB PDF 举报
"环北部湾经济圈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模型研究 (2008年)" 这篇2008年的研究论文深入探讨了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城镇体系结构,并采用了分形理论进行分析。环北部湾经济圈,位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界地带,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首先,研究通过计算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和不平衡指数,揭示了该地区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特点。首位指数反映了区域内最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规模差距,而不平衡指数则体现了城市规模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城市规模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大城市虽然在规模上占据首位,但整体实力并不强,而中小城市数量不足,规模较小,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这反映出城镇规模结构的不合理性。 其次,通过分析城镇密度和关联维数,论文剖析了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城镇密度体现了单位面积内城镇的数量,关联维数则反映了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研究发现,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城镇空间布局呈现小范围集中、大范围分散的特点,即城市间相对孤立,相互作用较弱,导致区域内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城镇体系结构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指出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中国-东盟合作等因素对环北部湾经济圈城镇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镇体系发展的策略建议: 1. 重点发展大城市,增强其辐射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大城市的经济功能和服务功能,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2. 大力发展中小城市:鼓励中小城市的发展,提高其规模和经济实力,以平衡区域内的城市规模结构。 3. 以工业化推动小城镇发展:通过工业化进程,提升小城镇的经济活力,促进城乡一体化。 4. 积极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构建合理的城市群结构,优化城镇布局,增强城镇间的协同效应。 总结来说,这篇论文对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城镇体系进行了全面的量化分析,揭示了其在规模、空间和功能上的特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这些研究对于理解该区域的城镇化进程,指导未来的城镇规划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