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统计精进培训教材: 理论源起与推动美日实践"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2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2-28 收藏 1.03MB DOC 举报
有人责备先前好东西,年代久远是明明的,然而这每一好事物都会不断地得到改进,就像SPC(统计过程控制)一样。SPC是一种质量管理工具,旨在通过统计分析来监测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变异性,并持续改进过程,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SPC的源起可以追溯到1910年,当时费雪(Fisher)首次提出了统计方法的推论性应用概念。随后,修华特(Shewhart)在1930年发明了控制图,从而开创了SPC的先河。1950年,戴明(Deming)将统计与品管结合提出了SQC(统计质量控制)的概念,并推动了SPC的发展。到了1980年代,三大汽车厂也开始推行SPC,从而使得SPC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质量管理工具。 美国和日本作为SPC的推广者,各自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美国推动SPC的缘由主要在于SPC可以发现制程中的变异性,并加以解决,提升质量,降低成本,使工作有效率,以及让治理者掌握制程的质量。而日本推动SPC的效果在于可以显示制程中的变异,反映制程调整的效果,指出制程最需要改善之处。SPC让传统两大理论同时实现,确保高质量与高生产力,以及确保作业者的尊严。SPC将制程品管的责任交由现场作业者负责,实现了工作的人性化。 SPC的理论根基来源于统计学。SPC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费雪、修华特以及戴明的贡献,他们的工作为SPC的理论奠定了基础。SPC是通过收集并分析数据来监控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变异性,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纠正问题并改进生产过程,实现质量的持续提升。SPC观念的引入则为企业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和标准,以监控和改进生产过程,推动企业的质量管理进程。 总之,SPC作为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已经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SPC的理论根基源于统计学,其理念乃至今仍然在为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指导和借鉴。SPC的历史发展经过了多次的改进和完善,不断地满足着企业对于质量管理的需求。它不仅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持续改进,为企业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模式。因此,SPC对于企业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