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学与瀑布模型:克服软件危机

需积分: 39 1 下载量 12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1 收藏 1.75MB PPT 举报
"瀑布模型-软件工程复习" 瀑布模型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经典开发方法,它的特点是线性顺序,每个阶段依赖于前一个阶段的完成,依次经历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这种方法最早在1970年由W.W. Royce提出,适用于需求稳定且改动较少的项目。 在瀑布模型中,首先进行的是问题定义,这一阶段确定项目的目标和范围,产出物通常是目标与范围说明书。接下来是可行性研究,在这个阶段,评估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最终形成可行性论证报告。一旦项目被认为可行,就会进入需求分析,这是软件开发的核心部分,需求被详细记录在需求说明书中。 设计阶段紧随其后,包括系统设计和详细设计,设计文档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产物。然后是编程,即根据设计文档编写代码。测试阶段确保软件的质量,测试报告记录了测试结果和发现的问题。最后是运行与维护,软件投入实际使用,期间可能会有错误修复和功能更新,维护报告记录了这些活动。 软件工程不仅仅是关于编程,它是一门涵盖了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学科。在早期的程序设计时代,软件开发更像手工艺,随着软件危机的出现,即软件质量和成本的问题日益严重,软件工程的概念应运而生。在软件工程时代,工程化的方法论被引入,强调规范化、文档化和团队协作,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软件的定义不仅仅是程序,还包括数据、文档和规则。程序是计算机执行的指令集,数据是程序的输入,文档记录了开发过程和使用指南,而规则则规定了程序的行为。例如,设计文档、需求说明书、测试报告和维护报告都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档。 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发展,软件开发方式发生了变革,促进了软件工程的进一步发展。面向对象方法强调对象的封装、继承和多态性,使得大型复杂系统的构建更为高效。 总结起来,瀑布模型是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模型,而软件工程是一个涵盖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等全面流程的学科。随着技术的进步,软件工程的实践也在不断演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软件开发需求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