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技术详解:原理、挑战与应用

5 下载量 16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1 收藏 235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原理与实际应用,特别是在2011年后逐渐受到关注的情况。无线充电技术通过无线感应的方式为电池设备供电,因其便捷性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许多知名厂商将其纳入新产品规格。文章指出,尽管无线充电、感应式电力等术语可能表述不同,但它们实际上指的是相似的技术,工作距离从1mm到几公分。目前,线圈感应式是唯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无线充电方法,其原理基于百年前的物理现象,即电磁感应。然而,实际应用中遇到的挑战包括距离限制和功率传输效率问题,这些问题通过提高操作频率和采用共振技术得到了改善。 无线充电的核心在于线圈感应,两个线圈之间通过电磁场进行能量传输。当发射端与接收端线圈靠近时,电磁场的耦合使能量得以传递。早期的尝试如电动牙刷无线充电受限于低功率和长充电时间,无法满足现代智能设备的需求。随着技术进步,现在可以通过共振效应提高接收效率,使得无线充电在智能手机、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应用变得更为可行。 无线充电系统设计中,选择合适的频率至关重要。LF、HF和UHF频段在RFID技术中被广泛使用,这也为无线电力系统提供了频率选择的参考。例如,HF频段的13.56MHz常用于近场通信,而UHF频段则适用于更远距离的传输。不过,高频率虽可增加传输距离,但也可能导致能量损失增大。因此,无线充电系统的优化需要在传输效率和距离之间找到平衡。 近年来,为了提高效率和实用性,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新技术,如磁共振耦合、多线圈阵列、动态充电等。磁共振耦合允许发射端和接收端线圈的谐振频率匹配,从而在保持较高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充电距离。多线圈阵列则可以增加充电区域的覆盖,使得设备无需精确对准也能充电。动态充电则进一步拓展了无线充电的可能性,允许设备在移动中进行充电,如电动汽车在行驶中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无线充电技术结合了物理学、电子工程和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其发展不断推动着便携设备的用户体验升级。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标准化的推进,无线充电有望成为未来电子产品中的标准配置,为日常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2018-06-12 上传
无线充电技术利用了电磁波感应原理,及相关的交流感应技术,在发送和接收端用相应的线圈来发送和接收产生感应的交流信号来进行充电的的一项技术, 用户只需要将充电设备放在一个“平板”上即可进行充电,这样的充电方式过去曾经出现在手表和剃须刀上,但是当时无法针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进行有效充电. 电磁感应无线输电技术已经在诸如电动牙刷等小功率产品上获得了应用,但更大功率的传输目前还不现实。Intel日前则在会场上演示了无线公供电驱动一枚60W电灯泡。该项研究是由Intel西雅图实验室的Joshua R. Smith领导的,部分技术基于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Marin Soljacic的研究。可以在一米距离内无线给60W灯泡提供电力,效率高达75%。Intel首席技术官Justin Rattner表示,未来可以将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办公桌内部,只要将笔记本或PDA等电器放在桌上就能够立即供电。无线充电技术利用了电磁波感应原理,及相关的交流感应技术,在发送和接收端用相应的线圈来发送和接收产生感应的交流信号来进行充电的的一项技术, 用户只需要将充电设备放在一个“平板”上即可进行充电,这样的充电方式过去曾经出现在手表和剃须刀上,但是当时无法针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进行有效充电。 如果电磁学之父迈克尔·法拉第可以乘坐时光机来到21世纪,毫无疑问他将对iPhone肃然起敬。但当他连续五个小时使用触摸屏浏览网页、打电话、玩游戏,在利用卫星定位仪确认自己所在方位后,他也会陷入难题:为什么,所有这些先进技术和交流方式,这样一个尖端产品还是需要塞到充电器里去充电?如果移动设备可以利用空气中的信号打电话浏览网页,那电为什么不可以?很多消费者和手机制造商经常这样问自己——不过无论是新的还是早就建立的技术公司都还没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