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模式详解:从数据库系统基础
需积分: 44 3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5
收藏 2.34MB PPT 举报
"数据库课件-关系模式的形式化定义与数据库系统概述"
在深入理解关系模式的形式化定义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数据库系统的基础。数据库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历经文件系统、层次系统和网状系统的演变,最终形成了现在广泛采用的关系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工程设计、互联网、决策支持和多媒体等多个领域。
关系模式是数据库设计中的核心概念,它被形式化地定义为一个五元组:R(U, D, DOM, F)。这五个组成部分分别代表:
1. R:关系名,用于标识一个特定的关系,例如“学生登记表”。
2. U:属性名集合,代表关系中的列或字段,如“学号”、“姓名”、“年龄”等。
3. D:属性组U中属性所来自的域,指的是每个属性值可能的取值范围,例如“学号”域可能包含所有95级学生的编号,“年龄”域则限定为18至25之间的整数。
4. DOM:属性向域的映射集合,描述了每个属性如何映射到其对应的值域。
5. F:属性间数据的依赖关系集合,包括函数依赖、多值依赖和传递依赖等,用于描述数据之间的约束和规则。例如,在“学生登记表”中,可能存在“学号”→“姓名”的函数依赖,意味着每个学号唯一对应一个姓名。
数据库系统由四个基本概念构成:
1. 数据(Data):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单元,可以是各种类型,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数据具有语义,需要通过解释才能理解其含义。
2. 数据库(Database):一组相关的数据集合,按照特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减少冗余并提供共享,如“学生登记表”。
3.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管理和控制数据库的软件系统,负责数据的存储、检索、更新和删除,以及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 数据库系统(DBS):由数据库、DBMS以及相关的硬件、软件和人员组成的整体,它提供了一种有效地组织、存储和处理数据的环境。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数据组织和处理能力的提升,从早期的数据文件到现在的数据库系统,数据独立性、并发控制和完整性约束等特性得以强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库系统不仅需要处理结构化的数据,还常常要应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挑战,这促使了如NoSQL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等新型数据库技术的出现。
关系模式的形式化定义和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是理解和设计数据库的关键,它们为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和操作数据库,满足各种业务场景下的数据需求。
2010-03-28 上传
2011-04-18 上传
2010-05-02 上传
2022-11-19 上传
2009-03-06 上传
2023-03-26 上传
2022-06-12 上传
2022-11-19 上传
2010-07-31 上传
涟雪沧
- 粉丝: 20
- 资源: 2万+
最新资源
- 构建基于Django和Stripe的SaaS应用教程
- Symfony2框架打造的RESTful问答系统icare-server
- 蓝桥杯Python试题解析与答案题库
- Go语言实现NWA到WAV文件格式转换工具
- 基于Django的医患管理系统应用
- Jenkins工作流插件开发指南:支持Workflow Python模块
- Java红酒网站项目源码解析与系统开源介绍
- Underworld Exporter资产定义文件详解
- Java版Crash Bandicoot资源库:逆向工程与源码分享
- Spring Boot Starter 自动IP计数功能实现指南
- 我的世界牛顿物理学模组深入解析
- STM32单片机工程创建详解与模板应用
- GDG堪萨斯城代码实验室:离子与火力基地示例应用
- Android Capstone项目:实现Potlatch服务器与OAuth2.0认证
- Cbit类:简化计算封装与异步任务处理
- Java8兼容的FullContact API Java客户端库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