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测量原理详解:从卫星定位到实际应用

需积分: 0 24 下载量 10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3.57MB PPT 举报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是一门深入研究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专业领域,它涵盖了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以下是主要内容的详细解析: 第五章着重于GPS卫星定位的核心理论: 1. 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卫星定位是通过地面监测站(已知坐标)接收GPS卫星发射的测距信号和导航电文,其中包含了卫星的位置信息。监测站利用这些信息测量出卫星与其自身的距离,再结合空间距离的几何关系,利用空间距离前方交会法(对于卫星位置)或空间距离后方交会法(对于测站位置)来计算未知点的三维坐标。 2. 伪距测量:这是最基础的定位方式,通过测量无线电波往返时间得到距离,但由于存在多种误差源,如电离层延迟、对流层折射、卫星钟和接收机钟的误差,需要通过数学模型和算法进行修正。 3. 载波相位测量:相较于伪距测量,载波相位提供了更精确的距离信息,因为它可以直接测量信号相位差,但实施起来复杂,对硬件精度要求较高。 4. 整周跳变的修复:当卫星信号绕地球一周回到同一频率时,可能会发生“整周跳变”,这会影响定位结果。需要实时监控和处理这一现象,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5. GPS定位类型:分为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前者无需外部参考,而后者则需要至少两个已知位置的参考站。此外,差分GPS(DGPS)通过接收来自一个已知基准站的改正信号,可以显著提高定位精度。 6. 美国GPS政策:GPS最初由美国军方开发,后来开放民用,但仍受美国政府控制,例如部分卫星信号可能受到限制。了解这些政策对于GPS在不同领域的使用至关重要。 GPS测量原理涉及卫星轨道、信号传播、误差校正、定位算法等多个层面,而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优化接收机设计、选择合适的定位方法以及应对环境因素的影响,都是技术挑战和研究热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从事测绘、导航、交通管理等行业的专业人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