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义消歧的新方法:语义知识融合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6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5 收藏 456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结合语义知识的汉语词义消歧问题,这是一个关键的自然语言处理任务,旨在解决文本中歧义词汇在具体上下文中的确切含义识别。词义消歧的准确度对于诸多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包括机器翻译、信息检索、文本分析和自动文摘等。这些应用场景中,机器理解文本的精确性直接影响了最终的服务质量。 研究者们在不断寻求提高词义消歧方法的有效性和效率。例如,杨陟卓引入了传统的网络模型,并利用词语距离信息构建网络图,提出了基于词语距离的词义消歧策略,这强调了词汇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关系对确定其意义的重要性[1]。范冬梅则利用贝叶斯假设,设计了一种基于信息增益的特征选择方法,通过挖掘上下文词语的位置信息来优化词义分类的性能[2]。 鲁松进一步发展了向量空间模型,提出一种监督学习方法,通过计算上下文向量与候选义项向量的距离,实现精准的消歧决策[3]。这种向量化方法考虑了词汇语义的相似性,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Huang等人利用半监督统计学习技术,通过设置多种阈值扩展训练数据,提升算法的泛化能力,从而改进词义消歧效果[4]。 Niu的工作关注于混合数据的自动划分,通过改进扩展标记传播算法,优化分类结果,从而提高了词义消歧的质量[5]。这表明在处理大量数据和复杂语境时,结合有效的数据处理和算法优化是提高词义消歧准确性的关键。 文章的作者张春祥、邓龙、高雪瑶和卢志茂来自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几个学院,他们的研究聚焦于如何结合语义知识来提升汉语词义消歧的性能。具体来说,他们可能采用了诸如词向量表示、语义网络、知识图谱等方法,将领域内的专业知识融入到词义消歧模型中,以增强模型对多义词的辨别能力。摘要部分提到了他们的研究发表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杂志2016年的一期上,篇名为“结合语义知识的汉语词义消歧”。 结合语义知识的汉语词义消歧是当前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它不仅涉及深度学习方法、统计学原理,还融合了领域知识,以期在实际应用中实现更精准的词汇理解和信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