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设计逻辑结构:E-R图到关系模式转换

需积分: 16 1 下载量 14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7 收藏 1.21MB PPT 举报
"本资源是关于数据库设计的第四讲,主要讲解了逻辑结构设计,特别是如何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并介绍了转换原则。内容包括不同类型的实体间联系(1:1,1:n,m:n)的转换方法,以及多元联系的处理,同时还提供了多个实例来展示转换过程。此外,还涉及到了关系模式的规范化设计,以满足特定的数据查询需求。" 在数据库设计中,逻辑结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将概念模型(E-R图)转化为可实际操作的关系模型。本讲座主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由赵宪华教授讲解。首先,实体类型的转换规则是将每个实体类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成为关系的属性,实体的标识符作为关系模式的键。 对于联系类型的转换,有以下规则: 1. 对于1:1联系,可以在两个实体转换成的关系模式中任意选择一个,加入另一方的键和联系属性。 2. 对于1:n联系,将在n端实体对应的关系模式中加入1端实体的键和联系属性。 3. 对于m:n联系,将创建一个新的关系模式,包含两端实体的键和联系属性,码为两端实体码的组合。 4. 对于3个或更多实体间的多元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包含所有实体的键和联系属性,码为所有实体的码组合。 5. 如果两个关系有相同的码,可以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关系模式。 通过一系列实例,如二元1:1、1:n、实体集内部1:n、二元m:n、同一实体集内m:n和多实体集间联系的转换,这些原则被清晰地展示出来,有助于理解和掌握转换过程。 在关系模式的规范化设计部分,讨论了一个教学管理数据库的例子,其中涉及学生、系别、系主任和课程等实体。设计了一个关系模式S,包含了学生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系别、系主任姓名、课程名和成绩等信息,并解释了各属性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个学生只属于一个系,一个系可以有多名学生,一个系主任可能管理多个系,以及一个课程可以有多个学生的成绩。 通过这样的逻辑结构设计,确保了数据库的高效性和数据的一致性,使得数据查询和管理更加方便。规范化设计进一步优化了关系模式,避免了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提高了数据库的性能和可靠性。在实际的数据库设计工作中,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与方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