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分析:打破传统,构建模块化程序设计

需积分: 10 1 下载量 1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6 收藏 1.04MB PPT 举报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讲义,探讨了面向对象的产生、发展以及基本概念,强调了打散树状程序结构的重要性,提倡将程序结构与ER模式结合,以创建可复用的模块。" 面向对象编程是一种强大的软件开发方法,它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将软件设计成由相互作用的对象组成。这种思想旨在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在描述中提到的“打散掉树状的程序结构”,是指传统的程序设计往往呈现出层次化的结构,这可能导致代码耦合度高,不易修改和复用。面向对象编程(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OOP)通过将数据和操作这些数据的方法封装在对象中,来打破这种树状结构,使得程序更加灵活且易于理解。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包括三个核心原则:封装、继承和多态。封装是将数据和操作这些数据的方法绑定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这样可以保护数据不被外部随意访问,同时提供可控的接口。继承则是允许一个类(子类)继承另一个类(父类)的属性和方法,从而实现代码的复用和扩展。多态则允许不同对象对同一消息作出不同的响应,增强了程序的灵活性。 面向对象的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 OOA)是软件开发的初期阶段,主要是理解和定义问题域中的实体、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行为。设计(Object-Oriented Design, OOD)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创建出具体的类和对象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 历史部分提到,面向对象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Simula67语言,它首次引入了类、协同程序和子类的概念。而Smalltalk是70年代中期的一个里程碑,它将所有元素都作为对象处理,使得整个程序设计环境都是面向对象的。尽管面向对象的思想早有起源,但其广泛采用和推广是在后续的几十年中逐渐实现的。 在实际应用中,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能够帮助开发者构建模块化、低耦合的系统,使得软件更易于适应变化的需求。通过将程序结构与实体关系模型(ER模式)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反映业务逻辑,提高软件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例如,将顾客数据视为“饭菜”,相关的操作函数视为“碗筷汤匙”,这种紧密结合的方式更符合人们的直觉,提高了用户体验。 面向对象编程是现代软件工程中的基石,它鼓励以模块化和组件化的方式来构建软件,以达到代码的高效重用和系统扩展性的提升。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面向对象的原则,开发者能够创建出更强大、更健壮的软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