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网技术架构演进:从初代到成熟的历程
需积分: 18 8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6
收藏 3.11MB PDF 举报
豆瓣网技术架构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5年3月,随着网站的上线,它以分享和发现为核心功能,主要围绕读书、电影、音乐、小组、同城以及九点等板块展开。初期的豆瓣网吸引了约2.8M注册用户,其中大约四分之一是活跃用户,非注册用户数量更是达到了千万级别。每天处理的动态请求量在20M左右,高峰期每秒有500至600个请求,这表明了豆瓣网在那时已经具备相当大的用户流量。
最初的服务器配置相对简单,使用了一台1U服务器(frodo),配备单核AMD Athlon 64 1.8GHz处理器,1GB内存和两个160GB SATA硬盘。操作系统选择了Gentoo Linux,以其易维护性著称,如通过emerge命令快速安装软件和管理补丁,且只安装必要的组件以确保系统安全。安全性方面,Gentoo Linux遵循GLSA(Gentoo Linux Security Advisories)的标准。
数据库方面,豆瓣采用了MySQL作为其首选,考虑到其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开源数据库,适合豆瓣的读写特性——读多写少或写多读少的情况,MyISAM和InnoDB引擎分别适应不同场景。为了备份,还进行了复制策略。
编程语言Python被选为开发框架,因为其开发速度快,自带许多库支持,并且有一个正在发展的社区。Quixote作为一个Python web框架,因其轻量级和易于实现REST风格的URL而被选用,当时相比其他如Django、TurboGears和Pylons等框架,它显得更为简洁。
整体架构上,豆瓣网利用了互联网基础设施,包括MySQL作为后端数据库,Lighttpd作为应用服务器,通过SCGI与Quixote交互,Memcached用于缓存,静态文件存储在文件系统(FS)。这些组件的选择和组合使得豆瓣网能够高效地支撑起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流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豆瓣的技术架构经历了多次迭代和优化,但早期这些基础架构的构建理念和选择奠定了豆瓣在现今作为中国最大综合兴趣社区的坚实基础。从这个角度看,豆瓣网的技术架构发展历程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013-01-23 上传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e2life
- 粉丝: 1
- 资源: 16
最新资源
- 深入浅出:自定义 Grunt 任务的实践指南
- 网络物理突变工具的多点路径规划实现与分析
- multifeed: 实现多作者间的超核心共享与同步技术
- C++商品交易系统实习项目详细要求
- macOS系统Python模块whl包安装教程
- 掌握fullstackJS:构建React框架与快速开发应用
- React-Purify: 实现React组件纯净方法的工具介绍
- deck.js:构建现代HTML演示的JavaScript库
- nunn:现代C++17实现的机器学习库开源项目
- Python安装包 Acquisition-4.12-cp35-cp35m-win_amd64.whl.zip 使用说明
- Amaranthus-tuberculatus基因组分析脚本集
- Ubuntu 12.04下Realtek RTL8821AE驱动的向后移植指南
- 掌握Jest环境下的最新jsdom功能
- CAGI Toolkit:开源Asterisk PBX的AGI应用开发
- MyDropDemo: 体验QGraphicsView的拖放功能
- 远程FPGA平台上的Quartus II17.1 LCD色块闪烁现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