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单点定位观测模型:理论与精度分析

需积分: 14 16 下载量 13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0 收藏 1.71MB PDF 举报
本篇论文深入探讨了GPS单点定位(Single Point Positioning, SPP)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主要针对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龚佑兴的研究工作。在第四章中,作者详细讨论了在观测4颗卫星(n=4)的情况下的定位解算,这种情况下可以忽略随机误差,通过求解代数方程得到精确的几何位置。公式AZ-£=0(4.19)展示了这一过程,通过求解X(包括XYZ坐标)来计算待定位点的坐标,进一步转换为大地坐标系统(大地经度、纬度和大地高)。 论文重点介绍了伪距观测值的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公式表明了观测误差的统计特性,其中RMSE是通过卫星信号的伪距偏差平方和除以卫星数量得出的(4.24和4.25)。研究还涵盖了多项误差改正技术,如电离层、对流层、相对论效应、地球自转、地球固体潮以及卫星天线相位中心偏差的修正,这些因素对定位精度有显著影响。 此外,论文提到编写的定位程序不仅处理了伪距和广播星历的数据,还涉及到了相位和广播星历,以及相位和精密星历的数据。使用这些数据进行实际定位实验,结果显示取消SA(System Aided)后的伪距定位在24小时内达到4米水平,而相位观测则能提供更高的精度,如2小时观测下达到1.3米,1小时观测下为1.6米,20分钟观测下为2.7米。进一步利用精密星历和载波相位观测,40分钟的定位精度提升至1米,2小时内的定位精度甚至可以达到0.6米。 通过精密星历的切比雪夫多项式拟合,论文解决了卫星位置和钟差的实时计算问题,这使得定位计算更加精确。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得出了一系列有益的结论,这些成果对于GPS单点定位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误差校正和精度提升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