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乘务员坐姿作业空间研究:定量分析与仿真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9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5 收藏 389KB PDF 举报
"机车乘务员坐姿作业空间的定量分析与仿真 (2004年),由方卫宁、郭北苑、田生彩撰写,发表在《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文章研究了机车乘务员在坐姿状态下的工作域,基于人机工程学原理,提出不同操纵器件类型的工作域分类方法,并构建了乘务员手臂运动模型。通过中国机车乘务员的人体测量数据,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为操纵台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关键词包括:计算机仿真、工作域、机车操纵台、人体尺寸。分类号为TB18,文献标识码为A。" 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机车乘务员在执行任务时的工作环境适应性问题。在机车驾驶中,乘务员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到列车的运行安全,因此人机交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首先根据中国机车乘务员的人体尺寸数据,分析了乘务员在坐姿作业时的舒适性和可操作范围。人机工程学是这方面的关键,它考虑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以及设备的设计如何适应这些特性。 作者提出的作业域分类方法,依据操纵器件的不同类型,如开关、按钮、控制器等,将作业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确保每个区域都能满足特定任务的需求。这一分类有助于优化操纵台布局,减少乘务员在操作过程中的疲劳和误操作风险。 论文中建立的手臂运动模型,模拟了乘务员在坐姿状态下手臂的运动范围,这有助于确定乘务员能够轻松触及的控制器件位置。通过计算机仿真,可以直观地看到乘务员在工作时的手部活动范围,进一步优化操纵器件的布置,使得控制器件的位置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则。 论文的结果不仅对机车设计有直接的应用价值,也为其他需要考虑人机交互的领域提供了参考。例如,飞机驾驶舱、汽车驾驶室甚至工业操作站的设计都可以借鉴类似的方法来提高操作者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 总体而言,这篇研究为改善机车乘务员的工作条件,提升其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量化分析和仿真技术,可以预见未来机车操纵台设计将更加人性化,从而减少因操作不便或不舒适导致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