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图像分类技术:传统与新进展

需积分: 20 21 下载量 9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20 3 收藏 274KB PDF 举报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的综述文章,主要探讨了遥感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传统方法的发展,以及新的研究方向和未来趋势。作者包括王一达、沈熙玲和谢炯,该文发表于相关学术期刊,涉及关键词如遥感图像、图像分类、模式识别,并关联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遥感图像分类是遥感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目标是根据地物在遥感图像上显示的电磁辐射特征,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地物类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辅助分类已成为遥感领域的重要技术。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如环境干扰、光照变化等,实际的遥感图像往往存在多类别、高混合度的问题,这就对分类的精度提出了挑战。 遥感图像分类的原理基于地物的光谱特性。每个地物在光谱空间中对应一个特定的位置,尽管实际测量中这些位置可能因各种因素分散,但仍然可以通过设置分类边界来区分不同的地物类别。图像分类过程涉及特征参数的选择和特征空间的分割,通过将像元分配到不同的子空间中完成分类。 传统遥感图像分类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决策法,如判别理论识别法。这类方法基于概率理论,通过构建判别函数来区分不同的地物类。例如,最大似然分类是常用的一种统计决策方法,它假设每个类别在特征空间中遵循特定的概率分布,然后将像元分配到最可能的类别。 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遥感图像分类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深度神经网络(DNN)等算法被广泛应用,它们能够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尤其是深度学习,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在遥感图像分析中展现出强大的特征学习能力,可以自动提取多层次的特征,大大提升了分类性能。 遥感图像分类的未来发展可能会更加强调集成学习、迁移学习和半监督学习等技术,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提升处理效率和精度。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时空数据模型,实现时空动态变化的精确监测,将进一步推动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