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探讨

需积分: 8 0 下载量 1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7 收藏 315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探讨了自尊与学校表现之间的关系,由Rosalyn A. Rubin, Jeanne Dorle和Susanne Sandidge在明尼苏达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对于530名12岁的学生样本,自尊对学业成绩和行为有适度的影响,但并非强烈独立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元相关系数分析社会经济地位、智力(IQ)和自尊对学业成果的预测,得出结论,自尊与学业表现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共同的潜在因素,如能力和背景。普遍认为,学生的自尊心是他们在学校自信和成功表现的关键。高自尊被认为能促进幸福感、社会接纳和成就,而低自尊则可能导致失败,有时会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许多教育者相信提高自尊心不仅能带来更大的幸福感,也能提升学术成就。然而,也应注意到,尽管自尊心与这些正面结果有关联,但其因果关系并非简单直接。" 这篇学术论文《自尊与学校表现》深入研究了自尊心如何影响12岁学生的学业成就和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自尊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性,但它并不是决定性的独立因素。通过分析社会经济地位、智商(IQ)以及自尊心对学习成果的预测,研究人员指出,自尊心与学业表现之间的关联可能主要是由于能力、背景等共同因素所驱动。 自尊心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广泛被接受,人们普遍认为拥有高度自尊的学生更有可能在学校表现出自信和成功,而低自尊的学生可能更容易遭遇失败。这一观点部分源于自尊心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即个体的信念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进而影响结果。教育者们往往期望通过提升学生的自尊心来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学术成就,例如引用Brookover(1964)和Purkey(1970)等人的研究。 然而,论文提醒我们,自尊心与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提高自尊心并不一定直接导致学术成绩的提高。这暗示在教育实践中,除了关注学生的自尊心建设,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能力培养、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策略应当更加多元化,兼顾个体差异,以期在提高学生自尊的同时,也提升他们的学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