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机器人技术基础:齐次变换与运动学建模实验详解
版权申诉
9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6
收藏 46KB DOCX 举报
该文档主要针对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着重于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实践学习,包含两个关键实验部分:实验一——齐次变换与HNC-IR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以及实验二——HNC-1R机器人运动学正反解。
实验一:齐次变换与HNC-IR机器人运动学建模
1. 实验目的:
- 让学生了解并联机器人如3-RPS或6-SPS的基本结构和动作原理。
- 掌握串、并联机器人自由度的计算方法,通过画出结构示意图加深理解。
- 学习齐次变换的概念,理解其作为刚体位姿描述工具的重要性,学会矩阵运算及其在机器人运动中的应用。
- 熟悉D-H表示法,通过实例确定连杆参数和关节变量,进行实际的机器人运动学建模。
2. 实验步骤:
- 观察和分析机器人结构,绘制结构简图。
- 建立HNC-IR机器人的连杆坐标系,计算连杆参数和关节变量,填写参数表。
- 计算齐次变换矩阵,如23T和32T,理解它们代表的几何关系和物理意义。
- 学生需能够正确运用矩阵运算,并将结果存储到软盘供后续实验使用。
思考题:
- 齐次变换矩阵如何体现物体在空间的旋转和平移?
- 如何运用D-H方法构建并联机器人操作臂的运动学模型?
实验二:HNC-1R机器人运动学正反解
1. 实验目标:
- 掌握机器人运动方程的建立技巧,包括正向运动学和反向运动学。
- 学习处理多解问题的方法,在运动反解中找到合适的解。
- 继续深化对D-H表示法的理解,进行实际的运动学建模。
2. 实验方法:
- 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分析机器人运动的四个子变换(绕轴转动和沿轴移动),构建坐标系间的齐次变换矩阵。
- 运用这些变换矩阵来解决正反运动学问题,即确定机器人的末端位置或关节角度。
总结:
这个文档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学习路径,从基础的机器人结构认知、齐次变换概念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将不仅能掌握机器人运动学的基本原理,还能培养计算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点击了解资源详情
2022-11-04 上传
2022-11-03 上传
2022-11-29 上传
2023-07-12 上传
2022-11-05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