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前传接口NGFI:挑战、解决方案与应用前景

需积分: 25 36 下载量 13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7 1 收藏 121KB DOCX 举报
随着C-RAN(集中化、合作式、云化与清洁的无线接入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其基于BBU集中管理和拉远RRU的部署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网络效率和性能。然而,现有的CPRI(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在带宽需求、延迟优化等方面已显示出局限性,特别是在支持4.5G和5G等更高频率无线技术时,这种局限性愈发明显,限制了C-RAN的进一步扩展。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诺基亚网络、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博通公司和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下一代前传网络接口(NGFI)白皮书》,提出了一种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NGFI的核心目标是克服CPRI的瓶颈,提供一种新型的前传接口,以适应未来无线网络的发展需求。白皮书详细探讨了NGFI的演进需求,包括但不限于: 1. **演进需求**:针对5G时代的高速度、大容量和低延迟要求,NGFI需具备更高的带宽、更低的时延以及更灵活的架构,以支持大规模的基站部署和无线资源管理。 2. **设计原则**:NGFI的设计应遵循开放标准、模块化、可扩展性、能耗效率和兼容性等原则,以确保技术的长期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的互操作性。 3. **应用场景**:白皮书涵盖了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设想,如密集城区、农村地区以及大规模MIMO(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以满足多样化的无线网络需求。 4. **潜在方案**:白皮书提出了多种可能的接口功能划分方案,包括基于光、无线、有线等不同传输媒介的技术,以及基于SDN/NFV(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的架构。 通过这些技术讨论,白皮书旨在激发业界对NGFI的深入理解和合作,期望达成共识,推动其技术成熟,并对未来无线网络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尽管作为第一版,NGFI白皮书尚存在技术观点不成熟之处,但它已为传输设备设计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同时也欢迎更多的行业参与者加入讨论,共同丰富和完善这一创新理念。
865 浏览量
迈向5G-C-RAN:需求、架构与挑战》白皮书 自从2009年,中国移动首次提出C-RAN概念,已有7年。期间中国移动一直保持着每隔几年发布一个版本的C-RAN白皮书,向业界通报C-RAN进展并呼吁业界共同参与C-RAN的研发。这期间,中国移动始终坚定不移地在推进C-RAN集中化部署和协作化技术在现网中的应用,并研究无线云网络,为最终实现无线通信网的“Open & Soft”的目标而奋斗。 自从中国移动的网络进入4G时代,前传网络对传输资源消耗过高而相对应传输资源有限的网络现实,使得C-RAN在中国移动网络的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其发展也相对迟缓。而从2014年起,通过引入无源波分设备WDM(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 ng)和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压缩技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前传网络的光纤资源消耗过多的问题。继而,在2015年至2016年年中,中国移动在一年的时间内发起了多省的C-RAN规模部署的验证工作。通过福建、江苏、安徽三省的规模部署和长期运维验证,不仅证明了C-RAN组网方式在综合成本、无线协作化抗干扰、降低能耗等方面优势明显,也证明了C-RAN采用无源WDM(彩光)传输方案的10站以下的小规模集中,降低了对机房的配电、空间、可靠性等要求,通过长期运维,在运维难度、故障率等都未明显上升。2015年的4期TD-LTE建设指导意见中,将C-RAN作为优选建设方式在全网进行推广。目前C-RAN在沿海多省已经开始了全网的应用。 相较于C-RAN的集中化、协作化和绿色节能方面在中移动现网的推进,无线云化的概念也逐渐被业界广泛的接纳,C-RAN在引入网络功能虚拟化NFV(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框架后,更是带来了无线资源灵活编排的优势。另一方面,面向5G,基于集中/分布单元CU/DU(Centralized Unit/Distributed Unit)的两级架构也已经被业界所认可,这一网络架构与无线云化的结合,构成了5G C-RAN的两个基本要素。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界公司开始投入5G C-RAN的研发,联合更多产业合作伙伴共同研究和解决无线云化在5G网络应用上的问题和挑战,将是C-RAN技术研究和产业推进的下一个目标。 本白皮书与2014年初发布的《C-RAN 无线接入网绿色演进 3.0》和2016年联合产业合作伙伴共同发布的《NGFI:下一代前传网络接口》白皮书一脉相承,重点在于阐述无线云网络基本概念和技术要素,通过产业界各方联合发布本白皮书,我们希望进一步促进无线云网络(Cloud-RAN,C-RAN的四个概念之一)的成熟,并加速推进无线云设备的商用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