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定位原理与距离测量

需积分: 32 8 下载量 17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1 收藏 2.65MB PPT 举报
"GPS距离测量与定位"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现代科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测绘、导航和地球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GPS原理与应用”课程深入讲解了GPS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细节,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以应对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挑战。 在GPS定位中,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确定卫星的位置和测量地面站到卫星的距离。GPS系统由空间段(即卫星)、控制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卫星发射特定的信号,包括C/A码( coarse/acquisition code)和P码(precise code),这些码用于测定卫地距离。C/A码是公开可用的,用于提供中等精度的位置信息,而P码则用于军事和高级民用应用,提供更高的精度。 测距码是GPS定位的基础,通过测量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传播的时间来计算距离。由于光速是已知的,因此信号传播时间乘以光速即可得到距离。然而,由于测距码的周期性,这种方法会产生所谓的“伪距”,即存在整数倍的码周期模糊度,这降低了精度。为了消除这种模糊度,需要精确同步接收机的时钟与卫星的时钟。 为了提高测距精度和便于捕获微弱信号,GPS系统采用了码分多址(CDMA)技术。每颗卫星都有独特的伪随机噪声码,使得接收机能够从多个卫星信号中分离出特定的卫星信号。此外,Z跟踪技术被用来处理抗干扰策略,例如对抗选择性可用性(AS)的影响,它通过限制相关间隔在一个W码码元内,从而提高信号处理效率。 伪距测量是GPS定位的基础观测手段,虽然无模糊度,但精度相对较低。为了提高定位精度,通常会结合多颗卫星的观测数据,利用几何定位原理,通过解算四个或更多个观测方程来确定接收机的三维位置。这通常涉及到四颗卫星,因为四条伪距可以解算出三个坐标和一个钟差,从而实现三维定位。 GPS距离测量与定位是一个涉及信号处理、误差分析和几何定位的复杂过程。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原理,学生能够掌握GPS系统的基本运作,并有能力应用到实际的测量和定位任务中,为未来的科研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