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交换方式对比:报文、电路、分组交换解析

需积分: 35 1 下载量 1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4 收藏 2.63MB PPT 举报
"这篇资源是《计算机网络》的课件,由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课件分为10个Powerpoint文件,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因特网的概述和发展,计算机网络的类别、性能、体系结构等内容。特别强调了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因特网对人类通信的巨大影响。" 在计算机网络中,有三种主要的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这些交换方式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影响着数据的传输效率和延迟。 1. **电路交换**:在数据传输前,需要先建立一条从源到目的的物理路径,就像电话通话时建立的连接。一旦连接建立,数据可以连续不断地以比特流的形式直达终点,直到通信结束才断开连接。这种方式适合于需要长时间连续传输大量数据的场景,如电话通信。 2. **报文交换**:每个数据单元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报文,发送时会存储在中间节点,然后转发至下一个节点。报文交换不保留专用的通信线路,因此多个报文可以共享网络资源。然而,因为每个报文都要经历存储和转发的过程,所以可能会有较大的延迟,适合传输非实时且大小可变的数据。 3. **分组交换**:这是现代互联网中最常见的交换方式。数据被分割成较小的数据包(分组),每个分组携带目标地址,依次通过网络中的各个节点,每次在节点上存储转发。分组交换提高了网络效率,因为它允许多个数据流同时使用网络,并且可以根据网络状况动态调整路径。虽然每个分组可能会经过不同的路径,但最终会在目的地重组成原始数据。 《计算机网络》课件还涵盖了因特网的三个发展阶段,标准化工作,以及因特网的组成,包括边缘部分(用户设备和应用)和核心部分(路由器和交换机)。此外,讨论了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不同类型的网络分类,如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以及网络性能指标,如带宽、延迟和丢包率等非性能特征。 课件还深入讲解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五层协议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明确了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的概念。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如何通过网络协议来规范不同层次上的通信,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有效互操作性。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仅提供了连通性和资源共享这两项关键功能,还推动了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进程。如今,因特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