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影响:长江口悬浮体与叶绿素分布特征分析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3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3 收藏 883KB PDF 举报
"三峡大坝启用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秋季悬浮体、叶绿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2年)" 本文详细研究了2010年10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海洋环境特征,特别是在三峡大坝启用7年后对悬浮体和叶绿素分布的影响。通过多参数CTD现场调查和悬浮体浓度测定,研究人员发现浊度与悬浮体浓度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而盐度对此关系的影响不明显。 悬浮体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主要集中在123°E以西的近岸海域,且呈现底部浓度高于表面的特点。这一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水团结构、长江径流带来的输入以及上升流的作用。这些动力过程导致了悬浮体在不同区域的积累和分散。 叶绿素的分布则在123°E以东海域较高,近岸地区较低,而在123°E至124°E之间达到峰值。叶绿素的分布不仅与水团、季节变化有关,还受到浮游植物种类和营养盐浓度的影响。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反映出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可能与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直接相关。 对比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的数据,悬浮体高值区的边界向西移动约半个经度,同时秋季叶绿素含量的平均值有所下降。这表明三峡大坝的运行改变了长江入海物质通量,影响了沉积环境并可能对海洋生态产生潜在影响。 文章进一步指出,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是陆海交互作用的关键区域,人类活动,尤其是大型水利工程,会显著改变这一地区的环境条件。例如,三峡大坝的建设和使用导致长江入海沉积物减少,可能引发沉积环境的变化,同时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本研究揭示了三峡大坝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体和叶绿素分布的影响,为理解人类活动对近海环境的长期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也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