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deh悖论与DS证据理论:挑战与应用
需积分: 30 6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2.54MB PPT 举报
证据理论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研究起源于阿里斯蒂德·P·德梅斯特尔(A.P. Dempster)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他在1967年的文章中提出了上界和下界概率的概念,这是证据理论的基础,发表于《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标志着这一理论的雏形出现【[1]】。随后在1968年,德梅斯特尔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在《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上发表了关于贝叶斯推理的广义化理论,对证据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2]】。
然而,证据理论并非一帆风顺,早期遇到了挑战,例如著名的"Zadeh悖论"。这个悖论源自于一个具体的例子,即两位目击者(W1和W2)对一起谋杀案中的嫌疑犯(Peter, Paul, Mary)提供证据。使用经典的证据合成规则——德梅斯特尔法则,得出结论认定Paul是凶手,这与人们的直觉相悖,因为根据常识,两个独立的证人几乎同时指认同一个人的概率很低【描述部分】。Zadeh对此提出了质疑,指出这种结果在现实情境中难以接受,促使理论家们反思证据合成规则的合理性【描述中提到的Zadeh悖论】。
针对这些问题,加里·A·沙弗(G.A. Shafer)在1976年出版的《Mathematical Theory of Evidence》专著中,提出了更为精细的证据处理框架,即DS( 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试图解决传统证据理论中的不足【[3]】。DS理论引入了证据空间和可信度的概念,使得证据处理更加谨慎,避免了单凭概率运算可能出现的逻辑矛盾。
随着理论的发展,证据理论逐渐被引入人工智能领域。其中,J.A. 巴内特在1981年的IJCAI会议上发表的论文【[4]】成为了第一篇将证据理论应用于人工智能实践的重要里程碑。这篇论文探讨了如何通过计算方法来实现证据理论,使之能够处理复杂的信息不确定性问题,推动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尽管存在Zadeh悖论这样的争议,证据理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不确定性和多源信息融合方面。浙江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人工智能》中,徐从富教授对DS证据理论进行了深入讲解,包括理论模型的解释、实现途径以及基于该理论的不确定性推理方法,并通过计算实例展示了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部分提到的内容】。证据理论经历了从理论奠基到不断完善的曲折过程,现在已经成为解决复杂决策和推理问题不可或缺的工具。
2019-08-12 上传
2022-07-15 上传
2018-10-30 上传
2022-07-14 上传
2019-07-22 上传
484 浏览量
2022-07-15 上传
2022-07-15 上传
魔屋
- 粉丝: 27
- 资源: 2万+
最新资源
- Java编程规范(上课的课件,写得很详细)分享下
- Matlab6.0图形图像处理函数
- proteus常用元件中英文对照表
- C#程序设计必看书籍
- 很不错的制作安装程序详解
- 高级SQL查询语言(适合有基础的sql程序员)
- IEEE802.15.4协议安全模式的软硬件协同设计
- Linux的shell好比DOS的COMMAND.COM,
- Oracle9i Database Administration
- CAN总线协议与总线分析.doc
- OracleProc编程
- ubuntu部落-ubuntu使用入门
- 数据结构单链表4个函数
- can_intro.pdf
- linux 虚拟内存
- 飞思卡尔BDM for S12(TTB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