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效率U型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2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1.73MB PDF 举报
本研究论文《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生态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3年)》由中国学者罗能生、李佳佳和罗富政共同完成,发表在2013年的某学术期刊上。论文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日益显现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探讨了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最小的生态损耗,以提升区域的经济社会效益。 研究方法上,作者利用1999年至2011年间涵盖全国各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对区域生态效率进行量化评估。他们在此基础上,扩展了IPAT模型(Input-Process-Output Model),建立了一个面板数据计量模型,专门研究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与区域生态效率之间存在非对称U型关系,这意味着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初期阶段生态效率可能有所提升,但一旦达到一定阈值后,生态效率会逐渐下降,特别是在西部地区这种趋势更为显著。东部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已经显示出较高的生态效率,部分省份处于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而中西部地区仍处于下降阶段,这强调了区域间的差异性。 产业结构、环境政策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对城镇化生态效率有着显著影响。优化产业结构,通过绿色发展路径,实施更严格的环保政策,并提升技术含量,是提高城镇化生态效率的关键。论文提出,要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契合,旨在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确保可持续发展。 该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效率的变化趋势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分析和解决区域间生态效率的不平衡,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